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今天,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的价值质疑。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在中国存在?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属性,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固有的"化"之功能等诸方面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不仅是由于政治原因,而且还有思想文化意识方面的原因;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种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所"容"所"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一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调整计划要求,复旦大学通过试点实验,在推进博士生公共课课改过程中,形成了两点体会: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不但在理论上承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实践上也生动地表现为发展中国、顺应时代、普惠大众的大趋势;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更深刻地意味着中国发展的经验不但属于中国,并具有世界意义,进而对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为过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否结合或结合得好不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至关重要。对结合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由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有三个维度: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论"关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源、路径等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论"的不同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提出了"精神解放"、"妇女解放"、"解放运动"等概念,初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认为世界是群众的世界,平民的世界,历史是"平民的新历史",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主张知识分子应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做民众的先驱,民众做知识阶级的后盾";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表述,初步阐述了作为"共性"的社会主义与作为"个性"的各国实际之间的关系,认为"主义"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产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会是"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不能只被少数人所掌握,必须通过外部和自身的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文章从孔子"德性修养论"的"知、情、意、行"四个组成部分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标准,对宣传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是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属性.这是由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的不同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和特征的整体,社会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六中全会<决定>扩展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党和人民的自觉努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  相似文献   

8.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和根本保证。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和伟大创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独创性贡献,而且对于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及范式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日益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通过探讨中国现实问题,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性质问题,在范式上采用"西方中心主义"、"中国中心主义"和"历史主义",尤其是通过"中国模式"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研究,对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鹏成 《文教资料》2011,(21):97-10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由报纸杂志简介到知识分子在"书房"里深入解读和研究,再经由先进分子的"书房"到工农大众"厅堂"的过程。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按其思想理论基础分,大体可以分为封建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先进分子的前身)等,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留下了许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根本目的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使之被人民群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永葆其生机与活力,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特色。本文力争从国际国内两种视角分析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其中。解放思想是根本前提;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科学发展是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本质属性,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实现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传承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是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和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相辅相成、互相助进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内容和价值目标。就现阶段而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理论。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人的全面发展”手段意义与目的意义的统一性、“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实现过程的辩证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劳动技术教育从思想根源上源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追求,它通过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劳动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实践论的世界观,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是描述世界规律的学说,而是实践的、革命的理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是其理论的主体原型.马克思主义正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而展开意识形态批判,使得自身既具有“解释世界”的理论性,又具有指导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从形成与发展、阶级属性、基本特征等三个主要方面综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体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对近代中国人权理论研究与政治斗争,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和谐社会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实践和认识成果,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