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逐渐从以“诊断区分”为主要目的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构建和谐学习氛围转变。现阶段,教师课堂评价行为,在课堂活动的反馈方式、评价工具的选择、评价步骤的遴选上,都呈现多样化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六所样本中学长期的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总结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特征及其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逐渐从以“诊断区分”为主要目的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构建和谐学习氛围转变。现阶段,教师课堂评价行为,在课堂活动的反馈方式、评价工具的选择、评价步骤的遴选上,都呈现多样化发展。通过对中西部六所样本中学长期的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总结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课堂教学评价行为特征及其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教师的观念、角色与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与形式也逐渐由“知识课堂”、“智能课堂”转向“生命课堂”。但综观新课程改革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也觉得,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或由于教师视野和能力的局限,还由于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在纠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后,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应对与解决,也将同传统的课堂教学弊端一样会使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发展、教师角色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教师将随着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行为的表现进行探讨,重点对教师课堂行为的类型、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行为表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行为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对编写好的教案情有独钟,表现为不论课堂怎样“开放”和“民主”,也不管课堂情景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总是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像一道牢牢的紧箍咒制约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与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相去甚远。新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关注课堂预设,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是建立师生互动关系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的实施,必将推动教师观念的更新,也需要教师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变化。首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笔者的体会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再以一个支配者、说教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作为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的苦与乐,感受学习中的乐趣,体会拥有学习机会的快乐。通过师生的互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教师的观念、角色与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课堂教学的功能与形式也逐渐由“知识课堂”、“智能课堂”转向“生命课堂”。但综观新课程改革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也觉得,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或由于教师视野和能力的局限,还由于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在纠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后,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应对与…  相似文献   

8.
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分为课堂信息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信息文化是指课堂呈现的文本信息、教师的教授和师生的交流等;行为文化指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的重要标识:从“教授课堂”走向“文化生命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构新的数学课堂有重要的生成意义,它将构成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十来年了,在其推动下,学校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教学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行为,都有了崭新的变化;特别是小学课堂,恍如春风吹拂一般,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曾几何时,教师如同一个老匠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模式打造课堂、培养学生、主导学生的发展,过足了“师道尊严”的瘾.如今,新课程改革呼唤的是新教师、新理念和新教法,培育的是新思想、新课堂、新学生,完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位”课堂建构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位”改革方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结合对小学教学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谈一谈小学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进”与“退”.  相似文献   

10.
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地区已经走进了新课程。作为一线教师,新课程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究竟怎样,课堂中怎样有机地渗透课程理念.这是和我许多教师一样感到迷惑的问题。日前.有幸拜读了傅道春老师写的《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一书,顿生“拨云见日”的感觉,一直感到的问题有了答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选择“教学策略”作为本书的主题呢?作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所认同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理论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双重不一致”,即教师认同的理念和理论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教师教学行为的“四个转化”谈些看法。一、教师如何对待师生关系1!尊重学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很高兴,我与某个同学的意见基本相似”等等。这些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另外,教师应微笑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作风要民主。课堂上,教师要欢迎质疑、…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进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对应性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话、沟通、合作、共建,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课堂提问也具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康伟芳 《文教资料》2006,(1):119-120
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是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课堂“角色的变化”,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本文就美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角色换位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覃美群 《广西教育》2008,(35):18-19
课堂讲授是教师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并不排斥课堂讲授。它从孔子的“私学”和柏拉图的“学园”时期一直延续至今,是因为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简捷地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在新课程的视野中,教师的言语讲授并不是要“宣布”某种事先存在的不容易置疑的金科玉律,而是要在互动与对话中通过教师提供的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来促进、引导和支持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理念、教学决策和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以及课堂语言活动作为反思的主要内容,通过写教学反思、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以及教学行动研究的方法改进英语教学,这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整个课堂上 ,教师的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问题的提供者、讨论学习的组织者 ,而学生是问题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 ,还课堂给学生 ,还问题的探索、发现权给学生。  相似文献   

18.
宁夏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已两年了,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艺术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新的目标和要求。可以说,新课程使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伴随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反映,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面对这些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呢?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行为的变化给初中政治课带来了无限生机。但也应看到,虽然一些教师谈起新课程来头头是道,课堂上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往往自觉不自觉中陷入这样那样的误区,表现在:忽视政治课教材资源;课堂讲授尺度忽左忽右;堆砌校外课程资源;竭力制造“满堂问”。  相似文献   

20.
何春奎 《师道》2005,(7):13-13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其中也藏着一些隐忧,有些课堂为了突出新课程的“新”字、新课改的“改”字,脱离课堂教学的实际去求新创异,结果不但没能实现课堂上师生间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相反却暴露出教育为课改而课改的浮躁心态。在新课程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这种心态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