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  相似文献   

2.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与启蒙相伴而生。国民革命运动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而且是一场文化的现代启蒙运动。农村大革命的权威涤荡了农村旧文化;普通教育和工农兵干部教育的发展。使知识结构得以更新,使文化逐渐理性化、世俗化;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文化心理结构呈现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意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文化启蒙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越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既是对社会的现代化或现代转型的积极回应,又是对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共同推进的白话文运动,为文学的现代转型确立了最初的方向和目标,即通过激烈的反传统的路径来实现现代转型;与之相应的另一条路径则是“西化”,西化与反传统相辅相成。革命化与政治化、大众化与民族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外两条路径。前者是文学对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回应,后者既是对革命化和政治化的策应,又是五四以来文学革命的延伸。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现代转型,形成了文学的现代品格:精神取向上,以批判封建主义,高扬人的解放为特征;艺术形态上,建立起了现代的文学形态;发展方式上,以多元并举,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现代转型的基本态势与内在规律.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文体的革新意识和新批评文体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这种转型的向路不仅表现在批评本体意识的凸现中,更表现在对传统批评文体的现代改造和新的批评文体样式的创造中.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的新变,使得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从隐喻性言说和召唤性言说向归纳性言说和演绎性言说转型的基本势态.而在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扩张中进行的这种现代转型所造成的可能性负面因素也是批评界必须加以正视的.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传统的观念因子、意识结构乃至核心价值发生剧烈的动摇变化,西方"人民"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人民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先后被引入中国。在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期许中,"人民"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高频词,也成为文学持续关注的对象。而由此凝聚的"人民话语"则成为当时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话语,不仅影响、牵引着文学的主题、观念和思维的现代转型,也制约、驱动着"现代性"文学的生产、组织和传播等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人口思想史的分期问题上,有的同志习惯以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来划分。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看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却没有考虑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所以,他们的分期简便却不一定正确。笔者认为现代中国人口思想这一时期,包含两个阶段:①辛亥革命后至抗战前;②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第一个阶段,人口问题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科学,人口问题同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促使社会各阶级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对人口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使人口问题的研究空前活跃。但是抗战爆发使人口学界无暇争论。抗战胜利后又由于全面内战的发生,中国的前途命运成为人们注意中心,人口问题再次搁置。而抗战和内战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开始对未来中国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形成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时期。所以,毛泽东为主体的人口思想,形成了现代中国人口思想的第二个阶段。两个阶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历史继承性,作为现代中国人口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初期,虽属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但在人口思想史上,把它们归为现代中国人口思想,我认为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个时期人口思想的演变,正是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而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结合在一起的。笔  相似文献   

7.
时间是理解中国文学现代性重要的思维视角,它规约着人们生存实践的心理结构,是考察社会文化变迁和历史进程的重要维度。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肇始于传统历史观的崩溃,鲁迅的小说贯彻了一种现代的时间意识,对革命时间现代性进行了理性探究。定位于"中间物"的鲁迅着力于对旧的时间意识的扬弃和新的时间观念的建构,并与文本所生成的意义结构相关联,共同参与了中国新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搞活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全国人民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改革实践与社会意识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意识状态。我国社会改革进行的八年,从总的状况看来就是社会意识除旧布新,努力使之与改革实践协调发展的八年。但是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由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则会使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改革。诸如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超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现代转型存在着困境,其实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存困境.从全息的角度看,"诗性"是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的全息元,拥有文心并回到诗性则是中国书法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其中,"个性品质——当下民间——市场意识"的三位一体在中国书法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书法家必须回到"诗性"与"文心"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现代图书馆意识 现代化的社会环境要求广大职工树立起丰富具体的现代图书馆意识.什么是现代图书馆意识?现代图书馆意识是身处现代化历史时代的现代人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运用现代图书馆的社会意识;是人们以在学习、劳动、创造与生活中感受到的需要为动因,通过接触、运用图书馆的实践和接受相应教育而建构起来的社会意识.对此说法宜从如下六方面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1.
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不仅带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也引起了传统音乐教育的一场革命。如何行之有效地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使传统音乐教学产生巨大的生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本文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及强化音乐教学浅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逐渐向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的演变,人们的文化艺术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画领域,传统水墨从观念到形式向现代水墨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如何使现代水墨在社会转型时真正完成其现代意义的转换,正是本文关注和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叶,在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中国现代美学家,在译介和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借鉴康德、席勒等美学家的思想,创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中国现代美育理论不仅对美育的根源、性质和津梁作用作了深刻阐述,而且还对美育的独立地位、特质和实践进行了辩证探讨,实现了从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直面全球化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教育的冲击,促使传统人格的现代转型,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中国人",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改革的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治理理念,随着政治语境的变迁,它们都面临着现代转型问题,中国传统义利观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对于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问题,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康有为和严复曾进行过积极的理论思考,这种思考充分体现在他们各自对于求富规划的建构当中。通过分析康有为和严复的求富规划,我们认识到他们对中国传统义利观进行了颠覆性处理,不过他们两人在对待重商主义问题上却都持有一种支持-反对的摇摆立场,充满着浓浓的暧昧情味。遵循康有为和严复对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逻辑,我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思想转型的机制、特征和不足有了一个更为真切的客观认知。基于这种客观认知,我们能够取长补短,进而有助于提升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质量。实际上,康有为和严复以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型思考为节点,展现了一幅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的现代转型图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及其文化转型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在哲学视域中,文化有三重维度:从广义分析,文化即"人化";从狭义分析,文化即社会意识形式;从生产力分析,即"文化生产力"。中国的现代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而言,它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引领下,汲取现代工业文化精髓,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综合文化系统。当代新疆民族文化要向现代文化转型,首先,生产方式的转型是新疆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其次,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是新疆文化转型的关键,最后,文化产业是文化转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现代社会意识迫在眉睫○黄丽莉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曾经说过:“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的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在这方...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维新志士们的“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行动,“五四”新文化领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激烈批判,都极大地促使传统道德教化的质性转向,并催生一种以自由平等、科学民主、个性独立、生命关怀为旨趣的新式教化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传统教育公共意识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它是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受中国传统家国观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缺失了公共意识。我们要辩证地分析传统教育,并通过公共意识的培育,促进传统教育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不少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的讲堂上,出现了涣散的场面。学生普遍对这门课不重视,如今也常常陷于尴尬,被动的境地。这种状况是前未所有的,应该引我们高度重视。 出现这种状况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因素是执教者本人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因循守旧,不能自觉地运用现代意识去分析评价作家作品。 何谓现代意识?简言之,现代意识就是指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以现代观点认识古往今来一切事物的种种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