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准扶贫刚开始针对物质上的扶贫,在物质扶贫卓有成效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在精神上也存在贫困表现,主要存在思想意识上、心理活动上、道德修养上"缺钙",那么如何"补钙"呢?就要在解剖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归因上,创新精神扶贫新路径;优化周边环境,正确认知精神贫困问题;采取"他助"和"自助"相结合的脱贫方式;做好"成人"和"成才"的扶志教育,彻底改变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困境.  相似文献   

2.
柏铁山 《陕西教育》2010,(3):117-117,119
本文通过贫困大学生中的典型人物洪战辉的成才经历,来说明高校对待贫困大学生不应该只是想方设法的进行物质补助,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在精神上进行扶贫,真正走入贫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3.
深度贫困县精神贫困的致贫机理及脱贫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贫困县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制约深度贫困县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以陕西省丹凤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数据统计,梳理集中性贫困区域农户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分析深度贫困县精神贫困的致贫原因,从学理上探究精神扶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扶志、扶智、扶职和扶质四个维度提出深度贫困县精神扶贫的路径选择,为解决集中性区域深度贫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日趋饱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在认清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之后,从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方面下手,积极消除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努力探索贫困大学生就业新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物质贫困人口的精神贫困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是勤劳、自强、知耻等德性缺失的表现。贫困人口精神脱贫的道德要求是要知耻、自强、劳动。精准扶贫的道德支持是多元的:物质帮扶,奠定精神脱贫的外在基础;思想教育,唤醒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榜样示范,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信心;规则干预,根治贫困人口的脱贫惰性;环境改造,营建积极向上的脱贫风气;科学用人,提高扶贫人员的帮扶水平。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亟需"精神扶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哈工大一位辅导员写了封信反映.在大学里;贫困大学生的成绩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出现厌学的情绪.其“精神贫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他们用家里卖牛、借高利贷的钱在学校沉沦于网络和小说.以至于耽误学业;甚至因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劝退。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越西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传统的农业县,基本没有工业,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资料非常缺乏,是国家级贫困县。本文总结了当地致贫的原因,并提出了当地应该采取的扶贫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能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文化扶贫是为了实现人的改造和文化的发展。沂蒙地区所开展的文化扶贫活动,辅助人们主动摆脱贫困文化的束缚,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沂蒙人保存和传承着沂蒙地区的精神文脉,既激活了贫困地区的文化活力,也促进了沂蒙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时期沂蒙人民要继续弘扬沂蒙精神,深挖沂蒙文化资源,在党和政府文化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将文化扶贫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相互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文化扶贫的"沂蒙样板"。  相似文献   

10.
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是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 “十五大”以后, 解决这一问题就更加迫切。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全党全民和全社会的努力。而作为科学文化信息服务机构, 自然地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即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此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及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本、提升生命质量的基本途径,贫困文化却严重束缚教育功能的发挥.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使人产生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看不到未来.贫困文化对教育的束缚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贫困文化排斥学校教育;二是贫困文化排斥人(女性)的现代化;三是贫困文化渗透在育人系统之中,并通过影响社区层面、家庭层面,进而束缚教育的发展;四是贫困文化导致短视的教育观,引发“关联失学”现象.突破贫困文化对教育的束缚,关键在于消除贫困文化的文化因子.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变革贫困文化以及真正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才能消除贫困文化对教育的束缚,提高人口质量,实现反贫困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救助机制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强对贫困生的关心、教育与管理已开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列举了贫困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分析了精神贫困对贫困生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心理扶贫救助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贫困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个难以彻底攻破的堡垒。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矛盾集中的焦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依赖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市场的巨手拉动,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贫困状况出现了新的特点,由过去的整体贫困变成了集中连片贫困,贫困标准还很低,脱贫速度慢,返贫现象相当严重,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启蒙》2009,(9):68-69
爱心大使扶贫助弱 因家庭贫困,丛飞初二时便辍学回家。后历尽千辛万苦四处拜师学艺,被著名歌唱家郭颂收为关门弟子。  相似文献   

15.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与脱贫攻坚时期产业扶贫政策聚焦于精准扶贫不同,后扶贫时代关注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治理,强调贫困人口的多维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产业扶贫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当前,我国产业扶贫面临产业链和价值链关键环节缺失、产业发展路径僵化、扶贫福利不足等多重制约。从可持续治理来看,产业扶贫的优化路径应从建立特色产业培育机制、构建扶智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扶贫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探寻,以期在未来持续发挥扶贫产业的现实价值,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和个体持续增收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扶贫攻坚是目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作根据农村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的经验,探讨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和脱贫致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和关注,但是近年来高校学生中发生的一些轰动社会的事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高校大学生的"精神贫困"作祟。本文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环境、自身认知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造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以期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民贫困成为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旅游资源最具潜力的区域将旅游开发与反贫困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扶贫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南花村的旅游挟贫实践,认为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在于贫困人口是否享受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贫困决不是单纯用经济收入可以刻画的对象,从本质上讲,贫困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体验和认可,是否存在贫困,取决于主体对这种反映和体验的评价和感觉,当主体对客观产生不满意而感到贫困时,表明他对贫困有了清醒的认识,产生了摆脱贫困的需要,这种贫困状况对他来讲,不是“自愿”的,而是“非自愿”的,这种贫困,可以叫做“非自愿贫困”;相反,可以叫做“自愿贫困”,区分“非自愿贫困”与“自愿贫困”,准确定义“非自愿贫困”,是扶贫工作上一次重要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作这样的区分,对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力度,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强化扶贫攻坚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