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张其昀是我国新儒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在台北华冈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这是其大学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实践。张其昀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应为治国平天下,而大学教育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行仁。张其昀特别重视大学的办学精神,倡导一种集大成的办学精神。张其昀的大学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代人文地理学家张其昀编撰过多套中学地理教科书,《新学制人生地理教科书》是其早期编写地理教科书中的代表作。张其昀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他的海洋教育思想主要以海洋对人生的意义为基础开展论述,主要包括海洋的自然环境、海洋与经济、海洋与文化、海洋与国防四大方面。张其昀海洋教育思想的特色在于:把海洋放入人海协调观的视野下去考察;在世界文化中心的变迁中去理解海洋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强调海港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科人才培养余翔林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和东方世界的发展产生过深刻巨大的影响,并且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一些西方科学家预言,下个世纪科学文化的中心将转移到中国。他们不再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不论在什么地方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相遇时 ,他们之间仿佛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亲和力 ,很快就会玩在一起。这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 ,共同的标准 ,共同的行为准则 ,共同的感受和思维方式 ,一句话 ,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文化。每一个儿童都天生持有一张进入儿童文化的通行证 ,进入儿童文化 ,是他们必须和必然的选择。与成人文化相区别 ,儿童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 ,自己的规则 ,自己的一套特殊语码。整体感知和反应 ,诗性逻辑 ,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儿童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文化在儿童文化那里 ,纷繁复杂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他…  相似文献   

5.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反传统的激进言行并存的历史图景是官立新式女子学校为女性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多种方式和可能。对传统经典的阐释也不再是男性知识精英的特权,而是通过两性的共同解读和传播,具有更加丰富的性别意涵。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语境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往往与国族主义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出于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对社会失序的极度焦虑,他们不断阐发传统经典的时代意义。近代报刊媒体积极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记忆的形成与传播,为传统文化在近代的阐释与传承提供了十分便捷、开放的舆论平台,更凸显了女性有关传统文化的言说的社会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德治”与“和”文化同为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都颇具中国特色,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携手,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德治”在中国古代政治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人对“和”的重视与强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德治”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7.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精神家园,包含着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带有普遍性的生存智慧,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怀疑与否定,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文化眷恋不舍.王韬的文言小说正是反映了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这种特殊心态,他在妇女观、婚姻爱情观、科举观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经过了西方文化洗礼的崭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传统文化仍然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他一生下来,就落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现实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中华文明的琼浆玉液哺育着他的成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质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传统文化对每个成员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并已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独特文化价值的艺术精神也对世界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有"苦行僧画家"之称的乔吉奥·莫兰迪就是东西方艺术共同滋养出来的巨匠,他的静物造型简单独特、微妙的色调运用。把形与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人们回归到用视觉观察纯粹的形体世界。而这些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里传统的儒、道、释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本文以分析莫兰迪绘画的中国艺术精神来探讨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张其昀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儿童本位的中小学教育思想。他认为修身为一切教育之根源;倡导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之教育理想;主张社会中心教育;提倡公民教育与人才教育应兼顾并重,教育需要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其昀是甬籍著名教育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儒学教育思想,他的教师教育思想正是其儒学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他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概述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主张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保证量的增长;其二,提出了诸多培养优秀师资的方法与策略,注重质的提升;其三,重视教师的个人修养,认为教师应是一位思想家与艺术家;其四,倡导政府采取措施保障教师待遇。  相似文献   

13.
该文首次将新发现的张裕钊及族人书法、诗文作品披露于世,并根据“张体”书法、张氏谱牒及有关文史资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认定新发现的诗文书法作品系张裕钊及族人真迹。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张学”和鄂州地域文化增补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在考虑时代背景和文艺思潮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张艺谋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对其婚恋剧创作的影响,探寻其创作后面隐藏的心理动机。张艺谋婚恋剧的创作与其个人的压抑经历、婚姻嬗变和对真情的渴望密切相关,但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也有机地融入了时代背景和文艺思潮之中,从而获得了时代的认同和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张裕钊不仅是中国近代颇有影响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桐城派发展史上重要的文章学家.张氏与其师友及门人的论文书信,多有关于文章学的论述.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张氏的论文书信,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章学思想:倡导“萧疏暗淡”的文风;为文主张以“意”为主,而以“辞”、“气”、“法”辅之;注重声调,并提倡“因声求气”.考察张氏论文书信中的文章学观,既有利于我们探索其文章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又有利于我们看到其文章学对桐城诸贤的继承与超越,还有助于我们对从姚鼐到曾国藩再到张裕钊的这一文章发展史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镃是南宋中期诗坛的一位活跃人物。他与杨万里过从甚密,堪称知音。他们的交游对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张镃虽未正式执弟子礼,但是内心一直师事杨万里,推赏其活法并努力摹仿;另一方面,杨万里视张镃为中兴后劲,尤赏其诗之“工”,由于他的鼓吹称扬,张铉诗名日隆。但张镃诗歌缺乏较为鲜明的艺术个性,表明他对杨万里的学习终究是取貌遗神。  相似文献   

17.
维新活动开始,洋务大员张之洞与维新领袖康、梁一度关系密切。张之洞结交康、梁有“为我所用”的想法,也有政治投机之意。康、梁虽然希望借助张之洞的影响设学会、办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扩大维新派的影响,却不愿意牺牲独立的思想主张。结果,张之洞拉拢不成转而压制和破坏维新活动,并最终走向维新派的对立面,而梁启超对张之洞的克制态度也在变法失败后得以宣泄。梁启超与张之洞关系之演变,揭示了彼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选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研究其生平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几乎所有的徐志摩传记作者及其研究者都认为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是由于林徽因的出现,使徐志摩做出了与张幼仪离婚的决定。而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即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正是张君劢的好心,催促帮助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才导致了出乎张君劢意外的结果,即徐志摩与其妹的离婚。而根本原因则是徐志摩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要有"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的"挑战""传统习俗"的叛逆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三个方面阐释诗人张枣的诗歌写作:一、张枣在诗歌中惯用“鬼脸”,即抒情中的变调,让诗歌产生独特的抒情效果。二、张枣在诗歌写作中始终具有清醒感,从诗歌中的人称变换和变幻可以看出诗人一直在寻找一个“之外”的点来保持这种清醒感。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只体现出诗人意识到系统束缚的清醒感,而在后期的诗歌中,诗人则逐渐开始寻找突破束缚的方法。三、张枣的诗歌写作是出于对一首独一的、有关诗歌的诗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