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科学论坛》2005,(3):73-76
提供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要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有效教育行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一基本目的,走课程化多元开发之路。紫小从传统经典化、地方艺术化和学生现实生活吸取源头活水,建构了经典化诵读、绵竹年画、数学探究性学习、普及性器乐、快乐英语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大批校本课程,形成了落实课程的认识建构和技术系统。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互动,紫小课程化建设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鼎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并进。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举的多元学校课程化,紫小以有效管理,保障了课程化建设扎实有序地挺进纵深。  相似文献   

2.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我们以往的课程观念局限于国家统一设置的课程和教材,对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资源没有进行开发利用。与此课程观念相对应的则是教师在课程教材方面只是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和创造者。随着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我校积极进行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学生需求为基础、自主发展为导向”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试验,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要树立“生活世界”就是课程范围的观念,带领学生开辟“生活”课堂;树立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课程的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树立课程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树立课程发展过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观念,挖潜自己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建立多元评价的课程评价观念,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靖娴 《天津教育》2014,(23):27-28
姚明、牛顿、比尔·盖茨,谁更聪明?我们无法判断,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享有个性化成功。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个性化成功。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和才能显露发展的关键期,学校课程便是发展个性、提升才能的重要载体。“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国家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校本课程则弥补了全面发展这个共性目标的不足,强调全面基础上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5.
课程表是国家理想课程变成学校现实课程的中介,可以集中体现新课程充分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如果学校没有为学生编排出合理的课程表,那么,教育专家所说的—切现代课程理念(如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每个学生设计课程、课程设置要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及课程体现选择性时代性等),都将成为无法变成现实的课程口号,因此,如何编排好课程表,是我们第一个要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施,一个十分响亮的口号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学生终身持续的发展,注重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现行的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进行彻底全面的改革。其中,校本资源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要更新课程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与时俱进,转变课程思想,建立现代课程理念,既是当前改革的主导,也是今后改革的先导。课程的改革必然有一些全新的理念反映到课程制度中。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而课程改革又是达向这个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课程教材改革,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导向性,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倡导全面、和谐的教育。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价值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相结合,并使之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全体学生发展的课程观。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校积极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其总体思路是以“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及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基本点,以对学生学业的提高有直接或间接帮助的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为开发重点(强调与学校“全面发展、主动成功”的办学特色相一致),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放、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做到“高起点”、“高品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潜在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指整个学校的环境、风气、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等等。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校园文化潜在课程对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教育者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潜在课程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并决定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物理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合理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中师和小教大专;处理好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提高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特色课程",是指一所学校开设的不同于其他同类学校的具有独特性的课程。"课程特色",是指与同类学校相比较而言,某一所学校在实施同样课程的过程中,其实施策略、实施手段、实施方式和方法、实施结果的评价等具有有别于其他同类学校的质的差异性和优质性。在价值取向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决策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要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愿景;在课程规划上,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的建设既要在学校办学总目标和育人价值取向引领下进行顶层设计,又要关注学生眼下的个性化发展,还要致力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3.
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理论课在补充专业技能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好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职教育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科学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显著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借鉴国外课程经验可知,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建设既是国家战略与农村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主动学习与价值评判的形成。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应当遵循以下路径:着重于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关注科学课程的动态生成,构建和谐高效的科学课堂。  相似文献   

15.
培智学校多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明显不足。课程开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差异,课程开发要重视系统性,注重具有学科特色的综合,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校际的协作。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从音乐学科的特点还是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考虑,高中音乐课程都不应硬性把鉴赏规定为必选模块。高中音乐教学应转变观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选课,加强音乐表现教学。  相似文献   

17.
从对农村中学新教师的调查反思高师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执教一年的812名农村中学新教师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人际交往和遇到的主要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反映出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师课程改革应体现在:改革教育专业课程,为新教师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增加教育见习环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教育实习观;强化师范生岗前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对河南省郑州、新乡、濮阳12所中等职业学校1133名学生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讲课、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训实习的效果等比较满意;对在校学习和生活、总的课程门数与安排、基础文化课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基本满意;对课程内容难度、职业指导课与素质类课程的设置、课程安排的时间问题、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等方面不满意。针对调查结果,应该合理设置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适宜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建设;努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完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倾向于"学术性"以及受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深层次影响。高师院校设置教育类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应有利于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一体化进程。通过设置条件性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基础教育理论素养,增强教育研究意识;通过设置实践性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课程体系建设是在职法律硕士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为了适应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的需要,法律硕士课程设置应当紧紧围绕实务性和专业化,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加强法律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协调课程体系与考核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扩大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