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故事类完形填空题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介绍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和哲理,因此,利用预测法可以逐层推断文意的发展,从而借助具体的语境推断未知信息。这里结合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完形填空题来介绍如何利用预测法解答故事类完形填空题。一、借助首节信息,推断故事情节的发生众所周知,故事类完形填空题往往是作者遭遇特殊经历后的有感而发,因此,其首节无论是披露心理、介绍观点,还是描绘经历,无一不渗透  相似文献   

2.
李白《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入蜀时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险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年),从表面上看一首送别诗,但它和作者其他送别诗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邮),可以说自小对四…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考试》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篇幅短小,情节单纯,但构思精巧,全文紧紧围绕着陈伊玲的两次考试展开情节,热情地赞美了陈伊玲出众的才华和美好的心灵,表现了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精神面貌。一、精心编织,波澜起伏。初读文章,作者笔下所写的内容似乎信手拈  相似文献   

4.
幸福的烤鸭     
那是星期五的一节作文课。我让学生们围绕“我最幸福的时刻”这一话题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然后作文。教室里静了一会儿后,孩子们先是三五个小声地讲,接着更多的孩子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幸福经历说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听。通常我们都是这样让孩子们先把内容和情节梳理清晰之后,再到讲台分享给大家,然后动笔写作。  相似文献   

5.
杨朔同志的散文风格特独,脍炙人口。读着他的散文,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得到美的享受。作者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香山红叶》是一首诗,是一首歌颂新生活的诗,是一首赞美社会主义祖国的诗。一九五六年,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才成立七年。我们的祖国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真是“口吃甘蔗上楼房——步步高,节节甜”。怎样来表现这样的时代精神呢?作者巧妙地选取了一座山、一片叶、一个人来“迅速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  相似文献   

6.
<正>"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作者根据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五)线索式任何一篇故事都有个发展线,这个发展线就是作者写作的线索.教者应当抓住故事情节.情节的线索,线索的转折点,步步深入,揭示文章的段与段的内在联系,把故事情节展示在学生面前.目的在于较快地掌握故事情节,明确情节线索和各部分的衔接关系,把握内容,了解作者思路和意图.  相似文献   

8.
张玉明 《小读者》2013,(7):35-36
文章的“腰”,即文章的中间部分。一篇好文章,“腰”必须挺起来,也就是使文章的中间部分内容突出,能吸引人的目光。下面有四种行文方式可供参考。一、以情节引人。文章若能做到内容生动、情节曲折,就能扣人心弦。那么,如何使情节曲折呢?1.巧设悬念。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10.
小说《红楼梦》里的众多诗词,是作者曹雪芹赖以塑造人物形象、讲述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作者曹雪芹把自己的诗论和写诗的体会完全故事化了。使之为描写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服务。香菱矢志学诗,她的老师林黛玉要求她以“月”为题,用“十四寒”的韵写一首咏月诗,算是学诗以来的第一首习作。香菱遵照老师的命题去写,这一首诗从开始到修改、到成功,共写了三遍。第一首“月桂中天夜色寒”,她初学写诗,难免幼稚,但在内容上还切题。但毛病在于立意肤浅,翻来覆地去写月亮的“圆”与光线的“亮”,内容只是停留在对事物外表的直…  相似文献   

11.
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歌词,通过描述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说明劳动使人民的生活变了样,劳动创造了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表达了作者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板书展示了歌词三小节的内容,便于帮助学生按“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这三个方面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点面结合的教材处理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课文“面”的处理艺术“面”的处理实际上就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与把握。思路是理解文章的入口,也是理解文章的向导。理解和把握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小说和戏剧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情节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历史,只有先理解情节,才能理解人物。处理这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情节,欣赏情节,概括情节,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情…  相似文献   

13.
记叙文的情节不但是文章的主要载体,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情节是作者思维的外化.它凝聚着作者的奇思妙想.交织着作者感情的脉络,展示着作者个性的风采。针对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情节平铺直叙、清淡寡味的现状,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记叙文的情节美,加强学生创作中美化情节的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语文第六册3课《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学生时代经历的两件事,表现了他的不甘落后、发愤努力、自强不息的刻苦精神和爱国情感。全文以“(小时候)—十七岁—二十八岁”的时间顺序为经线,以“家里—中学—比利时”的空间顺序为纬线,写了“功课赶上”和“实验成功”两件事,脉络清晰,情节单纯。但是,第4节和第5节中有两段插叙,对于我们了解情节发展和文章思想,却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忽视不得。  相似文献   

15.
《哥白尼》是一篇人物叙评文章。与一般的传记文章不同 ,它是以人物生平的主要贡献为内容 ,用朴质平实的语言 ,给读者介绍哥白尼如何揭示天体运行的客观规律及其重大意义 ,暗含了作者对科学探索和人类思想的哲理思考。文章叙写哥白尼 70多年的生活经历 ,作者只选择了哥白尼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推翻天动学说、建立地动学说———为重点内容 ,略写其它事件。但全文并不以其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 ,而是将重点放在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对人们有何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上。为阐明佐证哥白尼的这一观点 ,作者适当地引用了有关言论、材料。同时在客观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女危)(女画)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者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者“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睛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搂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记叙文的情节不但是文章的主要载体 ,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情节是作者思维的外化 ,它凝聚着作者的奇思妙想 ,交织着作者感情的脉络 ,展示着作者个性的风采。针对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情节平铺直叙、清淡寡味的现状 ,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记叙文的情节美 ,加强学生创作中美化情节的意识。记叙文情节的审美特征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含蓄蕴藉的委婉美。文章美在含蓄而忌直白 ,所谓含蓄就是不把要表达的意思和盘托出 ,而是给读者以暗示 ,让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去领会作品深层的含义。然而 ,学生在情节的设置上存在着“急转弯”的弊病 :刚才还…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成功的切入确如作者所言,是一种艺术。如何切入?文章从理解作者构思、分析文章标题、复述文章情节、分析文章线索、理解文章关键语句、体验文章思想情感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分析和例举,切入设计均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重点,有着作者自己独特的教学感悟和体会,能给我们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以启发。  相似文献   

19.
小标题是指一篇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标题。拟设小标题是写作文章时常用的艺术手段,它不仅能起到明确文章内容要点,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显现作者写作思路,显示文章情节线索等功用,而且便于作者选材、组材和结  相似文献   

20.
王淑敏 《教师》2010,(16):33-33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课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7课的教学内容,是“有趣的变化”这一单元的首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选择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物质现象来研究其变化规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