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不足,采取了庙产兴学的政策,即利用寺庙、道观、尼庵的产业、租息及房屋等设施协助兴办学堂,但由于办理不慎,各地接连出现强占寺庙及侵产逐僧事件,引起了僧人极大恐慌,僧众企图依附日本势力保全寺产,其中以日僧干涉龙兴寺暨杭州三十六丛林集体寻求日僧保护为最高峰。围绕这一事件朝野、中日、僧绅各方从各自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揭示出各方的因应心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06年发生在江苏泰州的僧人毁学案为例,探讨江苏省教育会这一新式教育社团在庙产兴学所导致的毁学事件中,如何通过对此事的参与来获得地方公共资源——特别是庙产资源的管理权,以及社团如何取代士绅个体成为政府和民众的中介,进而成为清末江苏地方社会秩序变迁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直隶是清末各省兴学的先锋,办理成效亦极昭著,堪为各地之模范.究其原因,极 重要的一点是官绅协力.封疆大吏教育思想明确,积极倡导兴学,制定各种学堂规章,广筹 教育经费,在办学方向上起着引导作用,在政策上提供了支持,在财力上提供了保障,推进了兴学活动的迅速扩展;基层的州县官员在上级的督促之下,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创建 新式学堂;士绅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对于地方官员的行动给予了有力的配合,提供了兴学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张欣 《文教资料》2014,(16):100-10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行政制度上也有所革新。民初,地方行政区划仍沿袭清代制度,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省和府之间设道,实为监察区,不构成行政区。民国二年,北京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废除府一级行政建制,直隶州、直隶厅、散州和散厅一律称之为县。本文试图分析清末民初宣化府废府存县的原因,借以窥视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废府存县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林传甲,福建闽县人。早年就学于西湖书院,毕业后到湖北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创办湖北时务学堂、衡州时务学堂、常宁时务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经严复推荐,被管学大臣张伯熙聘为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著有《中国文学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广西知县,并前往日本东京考察政治、教育。是年十二月,奉调黑龙江。民国五年(1916年),因病辞职离黑龙江抵北京。 林传甲在黑龙江十年,历任学务处提调、学务公所总务科长、提学司总务科长兼教育行政会议长、通俗教育社社长、政务厅教育科长等职。他以兴学为已任,呕心沥血,积极创办各级各类学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在省城齐齐哈尔创办初等小学堂10处,并成立里永中学堂,亲任监督。为了培养师资,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他在省城齐齐哈尔先后设立两级师范学堂、满蒙师荡学堂、第一女子师范及农工教员讲习所等。在省内两府以上合设师范的有呼  相似文献   

6.
黄夏年在《佛教文化》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僧教育会是清末民初中国佛教界在庙产兴学的运动中产生的。寺庙僧众害怕民间以办学为名而夺取寺产,于是开始办僧教育会。僧教育会自办僧学,或请绅士办人民小学,由寺庙出资。一方面办幼年僧徒小学,培育僧众人才,一方面办普通小学,以补助国民教育,一定程度上客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教育目的不明确,没有系统的组织,  相似文献   

7.
直隶地方官对宪政的认知体现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加强政治新体制的建设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并将地方自治和谘议局建设作为官绅相资为治之机关.直隶地方官十分注重宪政知识的宣传,并使其成为直隶宪政改革较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在直隶宪政改革中,直隶基层官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一方面通过译介西方宪政书籍传播民主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宪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寻找对策,加强了对基层改革的督导力度.  相似文献   

8.
光绪三十二年官制改革后,清政府对大理院经费的筹措和使用做了相应调整,适当增加了大理院的经费。但随着大理院司法实践的展开以及自身人员的增多,经费拮据的情况仍不时出现,使得相关司法事务难以开展。通过对大理院经费的考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中央机构改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清末学务场域的考察,发现地方社会中的废科兴学活动是一场权力角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层士绅的权力体现了强劲的扩张态势。处境困窘的地方官联合生计被夺的下层士绅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研究表明:在清末,地方官失去了在地方社会的占绝对优势的支配地位;将士绅想象为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和共同的文化生活,因而一味地采用整体化研究方式,不足取,“上层士绅保守下层士绅激进,”这个流行的说法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0.
张小坡在《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徽州传统教育资源丰厚,旧有的田产租息、宾兴款项成为新式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清末政府限于财力,实行“就地筹款,官不经手”的办学方针,为了维持学堂的正常运转,徽州办学绅董广拓财源,开征捐税,但是商人与地方民众却强烈反对抽捐兴学,地方官府出于维持地方社会安定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提学使司是废除科举后设立的管理省域教育的行政部门。1906年,直隶提学使司成立后,为推进新式教育付出了种种努力:组织全省会议,广泛吸纳民意;强化督学督政,注重指导商讨;依靠官绅民众,推广教育普及;多措并举,整顿中学与经费;奖惩分明,激发办学积极性。从而探索出一条管理省域教育的成功路子,取得了突出成就。究其原因:直隶总督大力支持提学使司工作;提学使司领导协调能力强,能妥善处理官绅关系;提学使司重视立法与监督,注重兴学考成。当前,推进省域教育管理改革,需要以史为鉴,搭建民主议事平台与决策机制,加强各方合作;加强省级统筹,建立省级部门联动机制;重视省级教育管理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省级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强化省级教育监督,重视办学考核与问责。  相似文献   

12.
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出现 ,我国教育界和企业界也掀起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热潮 ,产学合作教育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本文结合地方大学的实际 ,对如何开展产学合作教育进行一些探讨。一、产学合作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 ,是地方高校加强与社会经济联系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只有走出校门 ,主动与社会结合 ,全方位拓展产学合作的途径 ,才能培养更多的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大学的神圣使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学校必须面向社会开放办学 ,与地方企…  相似文献   

13.
元代在教育政策方面所作的调整,地方官、文人儒士等各阶层人士的主持和参与,都促进了安徽地区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官学的校舍、图书资料等设施和硬件建设得到改善;学田得到收复或增置,办学经费筹措顺利,学校运转正常;地方官学教育体系日渐完善。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境内一些地区科举和文风的兴盛以及城乡社会风气的淳雅。  相似文献   

14.
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颁行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创建学校司、提学使司、劝学所等近代新式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河北近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他多方筹措经费,培养师资,编辑新教材,创建新式小学、中学、大学和各种军事学堂、实业学堂等新教育设施,建立河北近代新教育体系,从而使河北教育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步入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期,惠潮嘉师范学堂改为“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为地方培养师范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省政府、地方政府、军阀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当时办学经费主要仰赖旧书院遗留下来的产业,各级政府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学校经费时常紧张,加之战祸频仍,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不过,学校并未就此放弃,各职员仍努力维持,为地方培养教育英才,为地方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从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办学历史可知,民国初期广东的师范教育主要依赖校方努力维持,省政府虽有扶持之意,却未能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办学必须走产学合作的道路,而产学合作的生命力在于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文章在总结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成功经验,提出应从政策保障、经费投入、利益驱动、制度约束和沟通协调等五个方面构建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诺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0):87-90
产学结合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结合本校产学合作的办学实践,从产学合作角度,探讨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问题,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阐述了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办学过程中如何依托数控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学产研培服"五位一体这一具有高职特色的办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受新武教育崛起、西方农业技术传播和农政管理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近代农业教育于清末产生并形成初步的办学体系和一定的办学规模.农业教育体现着新式教育的诸多特点,表现出教育目的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清末农业教育影响至深,为数不少的办学实体延续至今,一批在近代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彪炳史册的农业人才得到培养,农业学堂的开放武办学直接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传播.  相似文献   

20.
试析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院校推行产学合作,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改变这一现象,需创新政府主导的产学教育框架和机制;建设职教集团的合作载体;建构产学结合的育人价值观。基于职教集团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创建中介机制,推进联盟体制建设;构筑专业群平台,促进职教集团各项建设;建立校企经费核算机制,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向区域优势产业,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