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从问题开始,应以问题结束,使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课堂教学中,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一、正确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1.激发兴趣时发问 "奇引趣,趣生爱."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例如,课堂中讨论"什么情况下商是0"时,学生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得0"的结论.我进一步提问:"那么,0除以0等于多少呢?"一个学生回答:"等于0."  相似文献   

2.
"0"是数学中最常见的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比如表示什么都没有、正负数的分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等.中考命题者常以"0"为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性质的运用.下面就是这样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3.
<正>"0"是数学中最常见的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比如表示什么都没有、正负数的分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等.中考命题者常以"0"为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性质的运用.下面就是这样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第一册在5的认识和计算后,安排了"0"的认识与计算.学生对其中的"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比较容易接受,但对"0"表示起点,并且是一个数,就比较难于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启发学生初步认识"0"以后,出示一幅青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卡片图:  相似文献   

5.
一、生生互问,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力 生生互问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自己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发现和探索中学习.例如,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求倒数的方法后,教师提问:"谁能提出一个关于倒数的问题?""哪个愿意回答?""谁来向他挑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提问声、回答声此起彼伏.在生生互问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整数的倒数方法,而且个个跃跃欲试,享受着解决问题的快乐.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谁能告诉我,0的倒数是几?"绝大多数学生齐答:"0."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导数下放到高中以后,研究函数的某些性质显得更加方便.可是,高中教材中对导数的概念和应用原理只做了模糊处理,而对于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又提出很高的要求,这就使学生在应用中会产出很多的问题,出现不少错误.如果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总结,则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函数的极值问题问题1设f(x)的定义域为D,"存在x0∈D使得f'(x_0)=0"是"f(x_0)是f(x)的极  相似文献   

7.
一、复习教学让学生讲清"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做法如下.教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在除法里,除数为什么不能为'0?"在分数里,分母可以是'0'吗?"学生互议后,再点2至3个学生分别讲清:(1)因为任何数与"0"相乘其积为0,所以,找不到一个和"0"相乘其积不为"0"的数.根据"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一关系,可知除数绝不能为"0";如果除数为"0",被除数也为"0",那么,商便无法确定.因此,这样的除法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2)由于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因此分母也自然不能为0.  相似文献   

8.
1 现象审视 信息化背景的网络教学,可以解决很多的教育问题,包括改善民工子女教育问题."5+2=0"现象,它真实反映了目前我校大部分民工子女学生教育的现状.这里的"5"指的是学生在一周5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系统的教育,"2"指的是学生在双休日2天所受到的负面、消极的影响,"0"指的是教育效果.因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脱节,使得2天的双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冲淡甚至抵消了5天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5+2=0"现象.  相似文献   

9.
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常要求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要做到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拟定计划,然后实现解题目的.教学中,要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往往被有效的问题分析、计划制订所困扰.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解题的有效性呢?本文对一类数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问题"进行再"问"的做法. 什么是对"问题"再"问"?就是指针对题目的问题中出现的概念或未知量进行设问.通过对"问题"的再"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构建问题,获取"怎么再问"的技能,从而弄清问题的实质.笔者就"与垂线段有关的最值问题"一课为例,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10.
微课设计是近几年刚流行起来的新型的教学设计形式,没有学生但是视作有学生的课堂,比拼数学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本微课通过研究反比例函数y=k/x(k≠0)中k的几何意义,进一步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分析数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中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互译"并"转换"成有效的解题信息链,培养学生建立合理合适的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已知数列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已知形如"a1=c,anan+1-pan+qan+1+R=0"(p、q、R不同时为0)求通项的问题,给不少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困惑.本文对此类问题给予探究,供师生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创新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当然问题来自学生.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从而积极探究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只重视操作练习的问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在二次函数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学生通过解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根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同x轴交点的关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分布情况与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x2+bx+c≠0等)解集的关系"、"二次函数中,其自变量在规定的取值范围内函数的最值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逐渐学会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毋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评教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学校将普遍采用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学生评教"体系.我们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对某大学的"学生评教"体系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学生评教"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评教"效果,应正确对待并评教中遇到的问题,促进评教工作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探究能力是<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本文首先论述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重要意义,然后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下面是我校高三4月份文、理科模考试卷上的两道填空题: (文科题)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a13 >0,a14<0,a13>|a14|,若SkSk+1<0,则k=__________. (理科题)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S13 >0,S14<0,若akak+1<0,则k=_________. 两题结构对称,"个性"鲜明,精巧雅致,独具特色:其一,两题涉及了等差数列中一类"存在k∈N+使akak+1<0及SkSk+1<0"的问题;其二,两题揭示了等差数列中"项"与"和"之间关于零点、正负、单调性、最值等问题上的相互转化关系.笔者探究发现,两题除了可用常规公式求解之外,还可将数列"回归"到函数,用图像来"透视"等差(即利用an与Sn对应函数的零点关系与图像求解),且以此为指导思想,可引出此类等差数列的一些相关性质,这些性质看似浅显,但对学生充分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本质,以及如何利用图像判断等差数列中的正负、单调性、最值等问题,都将大有帮助.本文下面首先介绍几个预备性质,然后给出两题的"另类"解法,最后将此性质予以推广,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问题链"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良好的数学"问题链",能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主导性"问题、"梯度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变式性"问题和"反思性"问题,探测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角度与效度.  相似文献   

19.
"问题学生"转化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如何准确把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是仅仅从形成原因入手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其转化只是一种被动性的教育方法.如何从更本质的角度促进其转化,减少其人群数量的产生,文章将从"希望教育"这一模态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利润"问题在教材中频繁出现,从简单到复杂.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非常容易出错.研究"利润"问题的处理策略对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