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  相似文献   

2.
哲学人性论的本体论立场消解人性的具体复杂性,客体化立场否认人性的主体选择性,预成立场遮蔽人性发展过程,均质立场抑制人性的升华,对解决教育场域中的人性问题具有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应确立人性的教育学立场,即生命立场,复杂取向;主体立场,实践取向;生成立场,过程取向;价值立场,超越取向.从教育学立场看,人性是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个体在生命成长历程中逐步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内在特性.它的形成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个体在后天环境中的人生实践与自我选择,可能丰盈也可能枯槁,可能上升也可能堕落.教育对人性发展之可为与应为在于:尊重人性,顺势导引;化育人性,启发自觉;提升人性,引领超越.  相似文献   

3.
朱熹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人性论"剖"人性"生成之路径,进而为"教育何以能"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哲学基础。朱熹"人性论"思想体系的当代教育价值:可生成本善学生观,秉持本善的人性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可生成现实学生观,遵循人性的客观特点是教育的实践基点;可生成内生过程观,关照人性的自觉力量是教育的实效基础;可生成全面引导观,注重人—境的多维整合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此四维"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给当代教育者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而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根本制约。所以以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受到人性的制约和规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身三者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是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这一科学论断为摆脱思政教育困境、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指导价值。1.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关于…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论和实践总是离不开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认定,人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总是以特定的人性思想为基础。对教育思想中的人性论进行了梳理,对人的基本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精神性、生命性、差异性、创新性等,是“人性化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同的人性假设,决定了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性的假设存在几个基本的悖论,即非善即恶、儿童成人化、个性泛化、总体上的"人性善"和具体教育过程中的"人性恶"的悖论.这几个悖论使得中国传统教育损益参半,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教育的相对稳定发展,却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的发展.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克服悖论带来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人”是教育问题域中的重要研究客体,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建基.人性的圈层与样态的分层研究规避了人性宏观研究的浩瀚,前者概括性地描述了人性的范畴与人性的超越性存在,后者则深刻表达出人性三种样态的共在以及教育对于个体化发展导向的重要.从天性、习性到自性的教育发展脉络体现出教育与人性的互动机理.  相似文献   

8.
人性假设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现实的整体,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是实践生成的。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应以人性整体生成作为自身的人性假设。教育乃成人之学,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9.
在学理上,课程知识观是关于课程知识的“性质”、“功能”与“实践方式”等最根本性问题的理解。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来实现人的生成的,通过对知识社会学视阈中课程知识观的学理分析与考察,为教育中人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性质上,课程知识中“无人身”的中性判断被颠覆;在功能上,课程知识提供了“知性”与“人性”相遇的可能“场域;”在实践方式上,课程知识在其“组织策略”中生成人。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人具有丰富性、未完成性、可塑性和超越性的特点,教育也就有了丰富性、持续性、变通性和超越性的内涵。通过对人性和儿童本性的分析,可知教育既不是一种当下的"实存",也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从现实向理想的一种动态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管理人性论具有“社会/群体本位”“价值本位”的特点,而西方管理人性论具有“自然/个体本位”“事实本位”的特点。基于中国“阴阳和合”哲学思想以及西方“和谐辩证”哲学思想,文章建构了“中西合璧式”的管理人性论——“全面和谐人”人性假设,认为人是个体自然性和群体社会性、事实性和价值性存在的和谐统一体。  相似文献   

12.
人性假设与教育理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要以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为基础。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不同,导致对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的认识不同,对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的选择不同。只有对人性和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才能对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做出正确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教学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应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作为教学内容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教学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人性理论,不同的人性理论形成不同的教学价值观;用函数思想表示就是教学价值观是人性理论的函数,后者是自变量,前者是应变量。教学价值观转变的根本就是转变人性观。  相似文献   

14.
"人性假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历史上曾有过的各种人性假设。探究其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把握理论演化的轨迹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选取历史上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进行分析,揭示了各种管理理论背后所隐藏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人文环境建设是加强人文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师范院校要建设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建设独特的人文景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建设和谐优美的人文校园,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对人文环境建设的投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持续、和谐发展;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加强人文教育,重视人文管理,树立人文理念,优化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人文,泛称文化。人文教育就是大学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以及人才的培养构成了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使命。从大学人文教育的历史以及人文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关系,不难看出大学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它存在的根基。本文针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学理论是一门科学。有人否认这一点的原因在于狭隘地理解科学的含义、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科学危机”状态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进程就是其科学化进程 ,其现代性形态就是科学化形态 ,现代性必然也只能筑基于科学化之上。文学理论的科学化与人文化是其现代性的两翼 ,单向度地发展其中任何一种都不仅是反科学的而且是反人文的。在文学理论中 ,与人文化相比较 ,科学化是更为基本的因素和条件 ;但科学化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却是指向人文化的。  相似文献   

18.
人性假设是教育理论的立论之基,有怎样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以物性逻辑来认识人及其教育世界,人等同于物件、器具。以物性代替人性,是现实教育之惑,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事实如何。人性解放是教育所应秉承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应当如何。因此,我们应建基于人性假设,认识教育之惑,从对人的贬抑和控制中走出来,达至人性解放,实现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9.
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视角,提出“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精神”,前者是知识的记忆性,后者是批判性思考性的一种思考态度与方法。“人文精神”是贯穿所有学科的,尤以医学教育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之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