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照清 《教书育人》2006,(10):94-96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每一个学校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有人误认为美国大学也是绝对自由、没有德育的。的确,美国大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也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明确概念。但实际上美国很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很重视政治观、价值观。教育在其整个大学教育中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德育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大学德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传统德育强调德育的功能在于维护集体利益,将规范性与约束性视为道德的真正本质,重视的是如何将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忽视德育对人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以及道德对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在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否认或贬低了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也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德育模式的关注点最终要落脚到对人的关注,没有人的参与,任何一种德育模式的原则和方法都是一种空谈。具体到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其关注点必然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德育.它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德性的认知问题。而且要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证明,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目前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成因是:  相似文献   

5.
追求德育的实效性,是德育理论永恒的主题。德育实效的提高,离不开德育教师,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然而,我们过去的德育理论却忽视德育教师的专项研究,或者说德育理论对德育教师的研究是不够深入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小学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然性分析,引起德育理论对德育教师广泛的关注,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德育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此乃德育本体价值;德育的人文价值对人具有不可或缺性,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条件,此乃德育的工具性价值;以实践彰显德育人文价值,此乃德育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改革要在关键点上做文章江西农业大学曾学龙一、找准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多年来,德育教学中有三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是德育的目的或者说落脚点有偏差。传统的德育基本上是以社会为主体来要求人、教育人、塑造人。当然,这种教育仍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教育对象—...  相似文献   

8.
在素质教育中要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其他各方面也不会有多大发展。一、教师必须明确德育在教学工作中占首要地位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其他各育发展的先决条件。  从智力与德育发展的关系来看,有的人会以为智力来自于先天条件,其实并不尽然,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有先天因素,但更在于后天开发。古代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再聪明的人如果没有虚心好学的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也就不可能使智力得到发展。我们能说牛顿天生就是物理学家、爱迪…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是为人的,而非人为教育。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它要自由地发展。所以,我们的德育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10.
以美辅德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赵美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人们对德育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的认识,已没有原则性的分歧了。但是,令一些人困惑的是,德育效果与期...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它的基础,事物的基础制约和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把握事物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把握它的基础,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只有把前提搞清楚,才能使事物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前提或者基础搞不清楚,则势必造成发展方向上的模糊。对高校德育职能的研究和把握,就是对高校德育的前提和基础的把握和研究。 一、高校德育职能确立的根据 1.社会需要是确立高校德育职能的基本根据。德育是人的一种能动性实践活动,这种能动性产生的根据是社会需要,没有社会需要就不会有德育这种能动性活动的存在。(1)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信息平台     
生活德育对知性德育的超越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根据我们对德性的理解和生活与道德的关系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没有生活的德育同样是“死德育”。据此,我们提出生活德育论,即通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或者说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德育从何处出发是德育的起点问题。从道德理性能力出发的德育是一种思维的、割裂的知性教育。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在生活中展开的德育以生活世界为坚实依…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辨上,可以把智育与德育适当划分开;事实上,智育与德智并不分立地存在。好比一个人,思辨上,可以说他有血有肉,能分开;然而,事实上,没有一个只有血的人,也没有一个只有肉的人,分不开,否则,人也不在了。本文将简要地讨论道德智慧这一概念,似乎这一概念对于理解德育及其与智育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真的难为?德育实效性不高的症结到底在哪?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没有把握好德育的“科学性”。没有科学深入地认识德育内涵,因而没有科学有效的德育实践!这是近年来导致许多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中小学的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科学,是一门研究“教书怎样育人”的科学,是一门研究德、智、体、美如何相融、互相促进的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现代人”的科学。学校德育工作所包蕴的丰富的“科学性”内涵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大学德育的根源与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每一个学校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有人误认为美国大学也是绝对自由、没有德育的。的确,美国大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也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明确概念。但实际上美国很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很重视政治观、价值观。教育在其整个大学教育中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德育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大学德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颇有成效。一…  相似文献   

16.
德育:人学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学的视界透视德育,是指德育把人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德育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德育实践进行深刻、生动的探索、思考、总结,让真实、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而德育树立人学世界观考量的标准有:第一,对人的“生存实践性”的正确理解;第二,对人与社会、人与道德、把握人与把握物这三种重要关系的人学理解;第三,把理解与对话作为德育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使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各种困难非常有益。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这一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理论的延伸,反映出党中央对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重视和更加务实的态度与作风。不过,人们之所以知道什么是耻,什么是荣,是由于信仰使然,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很难形成稳定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植根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中。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化,导致共产主义作为信仰的功能大大削弱,由此也使中国德育几乎成为无根的德育。这是德育实效性一直不高的重要原因。加强信仰教育是中国德育的迫切任务,但同时应注意防止信仰、道德对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一种终极价值取向,是生活中唯一的善。现代人的实存状况和现代德育的困境,反映了德育与生活的断裂和人对自身存在缺乏终极的问询。德育应是以人为目的的德育,并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和选择意识,成就人的德性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五育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各育应占的地位以及应当发挥的作用来看,审美教育是有强大的渗透性和最具活力的因素。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能塑造人的心灵,它的作用是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对其它四育都起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一、审美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引善,善能育德,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生活德育源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思想。近年来,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的推崇,并逐步推广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德育专家认为,德育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基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所谓的德育问题;所有德育的目标都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只有基于生活的德育才是真实有效的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