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家的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盛唐边塞诗这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为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的意义可归总为三个方面,即边塞情怀、边塞风物和边塞战事。边塞情怀的核心是功业情怀。功业情怀具有两面性。边塞风物的特点是雄奇壮伟。高、岑的战争诗并非纪实,他们的战争观可概括为胜概和非战。  相似文献   

3.
盛唐边塞诗中,大量出现的西域乐器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象群。琵琶、羌笛等乐器意象,在诗歌情感的表达、诗歌意境的构造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和盛唐边塞诗的代表岑参,作为唐代亲临西域的边塞诗人,用他们的具体创作展示了唐人的民族观、地域观之变化和发展,昭示了整个唐代中华民族文化与心态的变化轨迹。文章试从创作的选材和审美角度入手,分析二人边塞诗深远的文化意义,以此更好地了解唐代边塞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精神气候概念,即环境对于艺术的决定性影响的理论,对盛唐边塞诗所产生的西北游牧文化环境大背景进行概述,并进一步分析这种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对边塞诗的精神气候所产生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边塞诗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各部落间军事冲突为题材的歌谣;秦汉帝国建立后,边塞诗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边塞诗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盛唐,可谓“高潮中的高潮,巅峰上的巅峰”(黄刚师《边塞诗论稿》)。盛唐取得这种成就的原因多而复杂,尤与当时诗人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本文拟就边塞诗人的心态,对盛唐边塞诗的创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盛唐边塞诗派是盛唐两个影响力最大的诗坛流派之一,集中反映了盛唐的气质与精神风貌。本文以岑参的边塞诗为观照点,并以其诗所反映的时代性价值、地理文化价值、社会生活价值、传统文化价值为切入点,以求多方面考察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大多集中于盛唐边塞诗派。诚然以高岑为主要作家的盛唐边塞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是盛唐诗苑中瑰丽夺目的奇葩,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大量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边塞诗在盛唐时期出现的这一高峰状态,是经历了渊源久远的孕育、初唐的奠基而产生出来的。“高峰”过后,还留下了强大的殿军—中晚唐边塞诗及嗣后的历代边塞诗。所以,整个边塞诗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9.
盛唐诗人入幕是促成盛唐边塞诗繁盛的重要因素,然而自明人胡震亨以来,后人对这一史实作用与意义的认识历来因循旧说,未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夸大与误解。通过对盛唐诗人出塞、入幕等史实的考察、排比,可知盛唐诗人入幕并不普遍,对于当时诗歌创作的整体影响并不如前人认为的那样突出。事实上,入幕和出塞都是盛唐时期边地与诗人生活广泛联系的一部分,而这种联系的广泛与紧密正是促进盛唐边塞诗创作繁盛的外部条件。只有将出塞、入幕这类现象置于这一宏观视角之下,才能对它们在唐诗发展中的意义与地位有准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盛唐边塞诗是对盛唐时代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反映,从其思想内容来看,它集中表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及戍边将士热爱祖国、保卫边疆的爱国激情。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令人心魂激荡。  相似文献   

11.
马婧 《黑河教育》2014,(5):40-40
边塞诗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在经历了萌芽、发展期之后,至盛唐达到顶峰。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中个性十分鲜明的一位,他的边塞诗继承了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予以审美表达,使本已绚烂多姿的盛唐边塞诗更加奇彩斐然、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唐边塞诗风的审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中唐以李益为中心,分别形成了边塞诗的两次创作高峰,同一边塞题材,前后两期风格却是大不一样。三方面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审美嬗变:一是社会和时代的差异奠定了嬗变的基础,二是意志和情感的薄弱决定了嬗变的根本,三是艺术和创意的选择开拓了嬗变的格局。可见从盛唐边塞诗的“功业张扬”一转而为中唐边塞诗的“感伤迷茫”,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必然的。同时,建立在二者比较的基础上,中唐边塞诗一发现出深层的悠久的审美魅力,这种魅力是盛唐边塞诗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琵琶与诗歌在唐代产生了交融,二者相互表现、相互补充。琵琶在边塞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琵琶艺术成为唐代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边塞诗拓展了唐诗的题材领域。唐代诗人以琵琶为素材,以琵琶艺术为媒介,抒发内心的情感,勾勒文人们心灵深处无以言传的精神天地,淋漓尽致地渲染诗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中唐诗人李益三首边塞诗代表作中胡乐器与“月”意象交相运用的艺术特色。笛、角、芦管三种唐代胡乐器与“月”意象集中表达了中唐安史之乱后,征人群体的思乡、苦难、孤独、厌战、哀怨之情,李益边塞诗在初唐、盛唐边塞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了更细微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中唐诗人李益三首边塞诗代表作中胡乐器与"月"意象交相运用的艺术特色。笛、角、芦管三种唐代胡乐器与"月"意象集中表达了中唐安史之乱后,征人群体的思乡、苦难、孤独、厌战、哀怨之情,李益边塞诗在初唐、盛唐边塞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了更细微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边塞诗以其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也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以文学的角度对边塞诗的作者、创作动机、内容、风格基调等4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讨边塞诗与盛唐精神的内在联系,以期深刻地把握和理解盛唐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社会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7.
健康昂扬的盛唐之音,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作为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同样是前无古人的,而王昌龄又是边塞诗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对盛唐之音与王昌龄边塞诗关系的论述,揭示出王昌龄边塞诗在盛唐之音中的位置并探讨时代氛围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盛唐诗歌国地中,边塞诗可诏为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对之叹为观止.但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我们却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盛唐诗的其他题材作品都可追根溯源,下寻余脉,唯独边塞诗兀然独立,虽然此前不乏此类题材作品,此后也有许多拟作,然均非盛后边塞诗风貌,甚而至于一提到“这套诗”,人们便自然想到盛唐,似乎其他时代就不存在边塞情似的.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固然与“盛唐气象”有关,但如果细细研读具体作品,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本是所更合的审美意蕴,更切近地解释…  相似文献   

19.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诗坛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颗明珠。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无比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多采多姿的民俗风情,也不仅在于反映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些深刻的矛盾。盛唐边塞诗的价值更在于它堪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本就此略述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盛唐边塞诗是唐诗中的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然没有共同的旗帜,没有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是他们却创作出了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熔铸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格调的盛唐赞歌。盛唐边塞诗是国力强盛的体现,是盛唐人自信心的体现,是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