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笔者曾经给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游戏:老师伸出1个手指问学生,这是几?学生毫不犹豫齐答是1。老师伸出2个手指问学生,这是几?学生毫不犹豫齐答是2。老师伸出3个手指,问学生1加1等于几?学生再次毫不犹豫齐答是3.而不是2。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沉锚效应”。  相似文献   

2.
今7月1日,我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笔者设计了下面一组应用题,供学校“数学园地”和有关知识竞赛活动选用,让师生更多地了解香港情况。1.香港现有人口630万,土地总面积1076平方千米,平均每万人占有多少平方千米土地?(存数保留一位小数)2.京九铁路(北京至香港九龙)全长2381千米,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20千米,这列火车从北京到香港九龙要行多少小时?(得数保留整数)3.东江——(深圳供水工程60年代每年向香港输水0.6亿立方米,现在每年供水量是60年代的29倍,现在每年供水多少…  相似文献   

3.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这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领导的共识。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早就有明文规定: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不拖堂,“三操、两课、五活动”必须专时专用,保证学生在校平均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中午放学后,不得留学生补课、做作业,保证学生按时吃饭;严格控制作业量,五六年级每天作业量最多为60分钟,一年级不留家庭作业,控制考试次数,除期中、期末考试外,不得任意增加考试次数;保证学生每天有10小时睡眠时间。教师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到…  相似文献   

4.
脑筋急转弯     
1.太平洋中间是什么?2.什么东西越热越爱出来?3.一只蚯蚓截两断后却死了,为什么?4.有一只船能装30人,超过30人就得沉船,现在就装28人却沉了,为什么?5.甲地到乙地用一小时,而从乙地返回到甲地却用了两个半小时,为什么?6.有一种布很长很宽很好看,就是没有人用它来做衣服,也不可能做成衣服,为什么?“IQ无限”参考答案:平;汗;从中间竖着切成两片;一艘潜水船;两个“半小时”还是一小时;瀑布。那五张电影票的座号分别是13、15、17、19、21号。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5.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神奇的叶子     
祁悦 《中文自修》2001,(4):34-34
暮色,沉沉地覆压到了这座城市的边际,我的心不由得一沉。这个星期日可以被利用的时间只剩几个小时了,面对即将开始的新。轮考试轰炸和作业量所拉出的强劲“阳线”,我只想到两个字:“天哪!”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淀粉,大家好!暑假到一是不是跟老爸申请了一天两个小时的用电脑时间?嗯嗯.火翼提醒大家.这两个小时的指标最好不要一次用完,以大家目前的身体条件。分四次“消费”比较科学哈。  相似文献   

8.
1问题的提出 笔者反复研读四个课例,发现课例中对结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很充分,但缺少理性层面的分析.笔者对几篇课例做比较研究后提出问题,我们有没有对“一次函数的图象为什么是一条直线”这一问题在学生中作理性层面分析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吴老师笑容可掬地站在讲台前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1.一步计算的求路程的应用题。(1)多媒体演示录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 ,它每小时行5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 ,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呢?这是一列客车 ,它每小时行6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 ,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呢?(2)录像放完了 ,吴老师接着说道 :“相信这两道题肯定难不倒大家 ,谁能说说 ,你对这道题有什么想法?”学生1:“这两道题全是已知速度和时间 ,求路程的应用题。”学生2 :我觉得这两列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 ,只不过两列车的速度是不同的。”学生3 :如果…  相似文献   

10.
2013年3月28日,合肥市第八中学青年教师孙媛媛面向全市高二数学教师上了一节市级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选修2—2》“数学归纳法”(第1课时).在评课结束后,笔者对评课中有分歧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大家集中对四个问题的把握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各执道理.那么如何理解这四个问题呢?从一节课的整体来看,又该如何处理?笔者暑期得暇,欣然提笔.  相似文献   

11.
资料     
国家统计局1999年在10个省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8.8小时;80%以上的小学生每天作业量在2小时左右,初中。生每天完成作业需2小时以上,高中生的作业量更是不断递增。  相似文献   

12.
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闷:下图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左视图,则这个几何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不可能是( ).A.9个 B.8个 C.7个 D.6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先让我们思考:根据这两个视图.小正方体的个数最多有多少个?最少有多少个?我们在俯视图的方格里标上数字1、2、3…表示此处的层数,根据左视陶的样子,可以想到主视图有多种情况.在俯视图中A、B两个方格只能都填写“1”,在D、C、E这三个方格中每个方格填写的最大数字是“2”,最小是“1”,但至少有一处填写数字“2”。  相似文献   

13.
季五兰 《新课程研究》2009,(12):130-131
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语文课.课题是《都市精灵》,教师除了对几个生字词语略加点拨,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外,上得居然几乎没有一点“语文味”。整个一堂课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一堂人与自然共生存的生物课。味同嚼蜡是笔者与同行的私下评价。语文课应该怎样教才有“语文味”?这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相似文献   

14.
侦探在路上     
《广东第二课堂》2006,(7):87-90
1.什么照片看不出照的是谁? 2.有个人走独木桥,前面来了一只老虎,后面来了只熊,这个人是怎么过去的? 3.一只候鸟从南方飞到北方要用一个小时,而从北方飞到南方则需二个半小时,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1.There was a big pear on the ground.“What’sthis?”the little squirrel;asked.地上有个大梨。小松鼠说:“这是什么呀?”:“2.He cut the pear into two halves and ate one.小松鼠把梨对半切开,吃掉了半个。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17.
晓常是个中学生,令他十分苦恼的是,头脑中总是产生些怪念头,根本没有心思放在学习上。有一次,考试完了放学回家,有同学对晓常说了句“考了一天了”。这话本没什么,晓常却琢磨开来:“只考了几个小时,怎么能说是考了一天呢?一天24小时,考了24小时吗?”于是回家老想这件事,甚至睡在床上也想,结果影响睡眠,也影响了第二天的考试。又有一次考英语,晓常带了两支钢笔。人都进入考场了,晓常还在想“带两支笔来干什么?用哪一支呢?另一支要不要拿出来?”像这样钻牛角尖的事在晓常身上还有许多。比如别人问他:你多大啦?你家几口人…  相似文献   

18.
一、图片导入。在揭题中识字 1.(出示井的图片)这是什么?(板书:井)“井”可以用来干什么?谁能用“井”组几个词?(板书:挖井)谁来做个“挖”的动作?  相似文献   

19.
陈水英 《广东教育》2005,(10):40-40
如何让学生快乐些?不同学科的“快乐课堂”原则有相似之处但更有不同特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主要侧重于历史学科的特征.分别从加强师生互动,活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这几个角度进行“快乐课堂”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季海峰 《师道》2012,(3):12-13
一日,一同事与笔者谈起了教师中的四种人。听完后,笔者不禁哑然失笑:“这不是西天取经的那四个人吗?”后来,笔者越琢磨越有意思.现戏说一番.愿能博君一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