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经费是民办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民办高校筹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民办高校筹资能力:加强政府对民办高校的重视与支持、改革民办高校的治理方式、大力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民办高校多渠道筹资能力、建立民办高校财务综合考评系统、建立民办高校筹资管理的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作用。  相似文献   

2.
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是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重要原因。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形成了以学杂费、政府投入、投资回报和附属产业收入、社会捐赠和合同、销售与服务收入等为渠道的多元化经费筹资体系。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收入尚属于单一式的筹资模式,学费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举办方投入、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科研及服务收入的比例较低。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应赋予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学费定价权,增加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吸引举办方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投入和鼓励社会捐赠。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洼地"现象的紧迫需要。当前,建设高水平民办高校面临外部制度供给存在缺陷、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失序、社会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瓶颈问题。对此,需要科学谋划,多管齐下:实施"高水平民办高校"工程,助推高质量发展;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形成高水平治理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高水平筹资机制;优化民办教育外部环境,建立高水平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状态整体平稳向好,但各类风险挑战一直伴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现存风险主要表现于资金财务、内部治理、教育质量等领域。建立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借鉴组织免疫理论来构建的民办高校风险防范分析框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组织与环境间关系三大要素。非特异性免疫是民办高校事先进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组织结构、制度规则和组织文化。特异性免疫是民办高校后天形成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组织监视、组织防御和组织记忆。在组织与环境间关系层面,要构建民办高校风险治理协同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政策制度环境,构建常态化评估监测。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校贷款筹资的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行贷款是我国民办高校最为重要的筹资渠道.但贷款筹资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各民办高校增加办学经费,带来超常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筹资风险,影响着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民办高校应加强筹资管理,建构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规避筹资风险,才能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权力制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健全的权力制衡体系推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权力结构优化配置,是理顺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充分释放民办学校体制活力、实现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权力高度集中、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权利保障不力、外部制衡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依据权力制衡三种范式,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权力进行有效制衡,需从内部权力分立、内部治理主体权利保障、外部制衡强化等多方面施策,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权力制衡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验表明,基金会不仅是非营利性私立高校的重要办学主体之一和主要资金来源,还越来越多地从战略规划、学科布局、大学自治、教师发展等方面为其提供专业服务。随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分类管理时代,基金会办学逐渐成为新时期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与国外相较,我国基金会办学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上既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成立基金会,通过税收等手段引导并促使基金会在办学中积极、准确、高效地使用资金,同时也要完善支出管理、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探索出适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实践的基金会办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民办高校财务困境的化解需要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政府、银行等,都是民办高校财务经营活动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现实办学中,由于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职能缺位和民办高校对一些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漠视,民办高校的筹资活动未能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响应,致使民办高校筹资活动呈现出极度的单一化和依赖性。为此,民办高校应以"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协作发展"的治理理念,着力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机制,共同构建财务风险防范平台。  相似文献   

9.
民办高校产权管理是对民办高校产权各项权益进行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监管、产权运作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系统活动,存在一些有待厘清的问题:法人产权不完整,合理回报缺乏规范办法;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举办者管理能力欠缺;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职能分散,资产财务制度不完善;筹资渠道不畅,产权运作发展滞后。相应的解决策略是:依法落实法人产权,完善合理回报政策;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发挥不同主体的产权管理效能;建立民办高校专门监管机构,规范资产财务监管;拓展民办高校筹融资方式,健全产权转让和分类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内外部规制的不健全。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一是,高校教育基金会宏观法律制度缺陷:“双重管理体制”限制发展、基金会存在行政隶属和法律地位平等相互冲突的矛盾、内外部监督机制缺失;二是,高校教育基金会投资运作中的法律制度缺陷:基金保值增值相关法律不足、基金会的公益支出和运作成本问题、投资风险承担的问题、捐赠协议的履行。最后简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育基金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筹集资金的重要机构,互联网掀起的微公益热潮对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微公益是以社会普通群众为募捐对象的小额捐赠模式,启发高校基金会重视普通校友、学生家长和热心人士的众多微小力量。微公益以社交新媒体进行信息传递、品牌宣传、反馈互动的方式,启发高校基金会转变筹资管理的产品导向,主动推销基金会的项目品牌,建立群众监督机制,挖掘潜在捐赠群体。微公益的筹款模式,为消除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的障碍带来了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办高校以办学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作为标准,可以划分为营利性民办高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但是这一划分标准未区分民办高校的产权归属,不能精准确定民办高校法人性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定较为笼统,没有区分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民办高校的不同治理模式,导致中国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实践中呈现董事会受股东控制、教师监督缺乏、内部分权制衡机制不合理,非营利民办高校捐助法人属性不明确、党委和教师监督机制缺失等状况.基于产权理论与不完备契约理论,明确民办高校产权性质,对民办高校剩余控制权作合理划分是优化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路径.在未来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中,应当根据产权性质对民办高校法人性质作区分.对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构建以理事会为核心,校长独立行使权力,教师、党委、政府监督的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之初资本控制的单边治理模式,已经阻碍了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与单边治理模式相对应的共同治理模式,成为更加适应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走向共同治理模式有利于决策机构成员结构的多元化、高校权力配置的合理化,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平衡内外部权力和保障教师权力。  相似文献   

14.
防范办学风险:政府和民办高校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风险隐患,这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难以克服的外部原因。在防范和化解办学风险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和民办高校的作用。政府的职责是以公共治理为指针,进一步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法规政策,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宏观调控;民办高校的职责则是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办学品质。  相似文献   

15.
健全的约束机制是现代社会组织治理的需要,也是促进民办高校公益办学、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我国民办高校运作的现实看,内外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失效具有普遍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甚至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瓶颈。应以健全董事会制度和监事会制度为着力点,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民办高校内部约束;政府应基于教育公益性的理念,加强监管力量,明晰监管方向,健全监管方式,提升政府监管的有效性;积极培育和健全民办教育中介组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民办高校社会监督,促使其"公益性价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妥的民办教育转制路径应为:完成办学出资过户,划分民办高校资产类型;对现有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办学出资总额重新进行审核、验资,核算民办高校国有资产、捐赠形成资产等;突出"合理回报"是办学奖励的特质,明确提取依据和标准;民办高校进行自愿选择并重新登记,制定新的学校章程。过渡方案可采取:转为非营利性捐资民办高校,转为非营利性不要求合理回报民办高校,转为非营利性要求合理回报民办高校,举办者要求撤资的民办高校转为营利性民办高校。参与分类管理试点的地区应满足以下条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能力较强,日常民办教育管理规范;民办高校数量与规模适中,办学层次完整;高等教育资源充足,公办高校质量较高;社会经济较发达,高等人才需求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黄洪兰 《高校教育管理》2021,15(1):69-76,86
随着《慈善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法总则》的颁布与修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和法人地位逐步得到明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不但可以定位为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法人,实施法人治理,而且可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捐助法人资格.在实践中,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出现了登记管理的程序性规范与《民法总则》法人属性相冲突、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捐助法人内容不全面以及学校法人与举办者法律人格相混淆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法律法规修订,保持法律法规内容的协调统一;推进捐助法人立法,构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捐助法人制度;规范法人章程的"立法"程序,规制举办者管理权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学校法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黄洪兰 《高校教育管理》2021,15(1):69-76,86
随着《慈善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法总则》的颁布与修订,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和法人地位逐步得到明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不但可以定位为社会服务机构非营利法人,实施法人治理,而且可在一定条件下取得捐助法人资格.在实践中,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出现了登记管理的程序性规范与《民法总则》法人属性相冲突、法人治理机制不完善、捐助法人内容不全面以及学校法人与举办者法律人格相混淆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法律法规修订,保持法律法规内容的协调统一;推进捐助法人立法,构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捐助法人制度;规范法人章程的"立法"程序,规制举办者管理权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学校法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私立大学基金会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社会捐赠文化和制度保障下,美国私立大学基金会筹资体系灵活,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完善、捐赠项目多样化、校友会作用明显等;其次,基金会实施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有高效的投资决策组织、资产配置合理、关注另类资产等,其投资收益已成为大学财政收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民办高校权力运行中的出资人(举办者)控制、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职权不明晰、缺少利益相关者参与及内外监督机制缺失等法人治理结构上的突出问题,使得民办学校陷入了家族化治理、内部权力冲突频现、缺少共治动力及存在监管盲区,深刻制约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在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制度框架下,迫切需要直面治理困境,突破法人属性、产权制度、举办者权益及政府监管等政策瓶颈,明确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路,完善外部制度建构,改进民办高校尤其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