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程问题是初中常见的应用题,它用到满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距离:距离÷时间=速度;距离÷速度=时间.在行程问题中,除特别指出外,均为匀速运动.当然,与行程问题有关的问题很多,类型多是行程问题的一大难点。主要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上下坡问题、火车过桥问题、环形行程、复杂行程等各种行程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看了本刊2003年第9期29页的“对《巧解行程问题》的异议”后,认为二位老师对本刊2003年第6期24页的《巧解行程问题》最后的结论式“9×2+12÷2=24(分钟)”提出的异议不妥。  相似文献   

3.
老师讲过,加法和减法之间有联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如:30+10=40,则40-30=10,或40-10=30;乘法和除法之间也有联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20×3=60,则60÷3=20,或60÷20=3;加法和乘法之间还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一、算一算。 1.直接写出得数。 21÷3= 36÷4= 18÷6= 28÷7=  相似文献   

5.
一 商品销售问题基本的等量关系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进价 打折销售:一件商品打甩折销售即是在原价上乘0.1n销售盈利=(售价-进价)×售出件数.  相似文献   

6.
【一般解法】A、B、c、D四个数两两相加共得到六对数:A+B、A+C、A+D、B+C、B+D、C+D,每个数都被加了三次。显然,四个数的和为:(24+26+30+34+38+40)÷3=64,则它们的平均数为:64÷4=16。综合算式为:〔(24+26+30+34+38+40)÷3〕÷4=16。  相似文献   

7.
问题提出老教材中,方程2x+12=26的解法及依据如下:2x+12=26解2x=26-12(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x=14.x=14÷2(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相似文献   

8.
概率问题是高中数学新增重要问题,主要涉及古典概率、互斥事件和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积的概率等.重点考查两种事件之间概率的运算,运算类型可分为“+、-、×、÷”四种,以及它们之间的混合运算.本文仅从运算角度看概率问题,举例(2004年高考题)如下.  相似文献   

9.
行程问题是初中代数中最常见的一种应用题型,一般的行程问题可分为两大类: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而若是两人(或两车等)从两地同向而行,速度小的在前面行,速度大的在后面追,直到追上为止,这样的问题就叫做追及问题.追及中的基本关系往往有两种:一是快走过的距离减去慢走过的距离等于追及距离;二是甲所用的时间等于乙所用的时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只要注意选择并处理好以上一种基本关系,往往就能解决很多常见的追及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问题: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以后2分钟又遇到甲。求A、B两地距离。(全国数学竞赛题)这是一道求两地距离的行程应用题。特点是:已知甲、乙、丙的速度,甲、乙从A地,丙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甲相遇时间比丙、乙相遇时间多2分钟。要求A、B两地距离是多少,关键要弄清相遇时间的计算公式,先表示出丙、甲相遇时间和丙、乙相遇时间。公式:相遇时间=总路程(即两地距离)÷二人速度和。解题方法:设A、B两地距离为x米。先算:丙、甲相遇时间=x÷丙、甲速度和;丙、乙相遇时间=x÷…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时针、分针转动一周要经过12大格或60小格,每小格6°,每大格30°.因此,时针每小时走30°,每分钟走0.5°;分针每小时走360°,每分钟走6°.在同一时间段内时针转过的角度是分针转过角度的击.下面谈一谈与钟表有关的数学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课始设悬,激情引趣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或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住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  相似文献   

13.
概率问题是高中数学新增的重要问题,主要涉及古典概型、互斥事件和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积的概率以及贝努里概型。重点考查两种事件之间的概率运算、运算类型可分为“+、-、×、÷”四种,以及它们之间的混合运算,本文从运算的角度看概率问题,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双缝干涉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室中一般使用J2515型双缝干涉实验仪。它与J2507型光具座和J1202型学生电源配套使用.主要参数有:双缝有两块。双缝间距分别为d1=0.200±0.003mm,d2=0.250±0.003mm.当遮光管不加接长管时,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L1=600±2mm,当遮光管加上长管时,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L2=700±2mm.滤色片有两块:红色滤色片的峰值波长为660.0±10.0nm,绿色滤色片的峰值波长为5350±10.0mm.单色光通过双缝所产生的干涉亮条纹(或暗条纹)不少于7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9):24-24,I0002,I0002
知识链接 1.工程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其三要素为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其关系式为: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五位数以内的二至三步的四则应用题,教材的安排分三部分:一、一般应用题。例1及其练习,是求两商之差的三步复合应用题;例2及其练习是以包含除或等分除法为基本内容的三步复合应用题;例3及其练习,是求比较两积或两商的倍数关系的三步复合应用题。通过教学,使儿童理解和熟练地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二、行程问题。例4、5、6和练习中的1——5题是求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儿童在以前分别学过,这里集中复习,在于帮助儿童系统地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为学习典型行程应用题打下基础。练习中第4题,是把“距离÷时间=速度”和“速度×时间=距离”结合起来,成为归一算  相似文献   

17.
行程问题是自小学至初中数学题中百考不厌的题型之一,同向追赶,相向而遇,令很多学生头痛,而在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科)中也有一道这样的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的一类典型问题,这类问题有三个基本县:路程、速度和时间,它们的基本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应用时,必须弄清以什么速度、在哪段时间内走了多少路程.对于较复杂的题目,需要采取图示法或列表法进行分析,这样较容易找出等量关系.现就行程问题的几种主要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一、相遇问题1.甲、乙分别由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通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甲走的时间=己走的时间;(2)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距离.2.甲、乙分别由两地相向而行,已比甲晚出发t小时,相遇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田所…  相似文献   

19.
行程问题应题的教学应准确抓住时间、速度、路呈三者之间的联系,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还必须正确理解如下内容:速度和、相遇时间(同行时间)、路程(距离)以及速度差、路程差,相遇时间的必然联系。在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较复杀行程类应用题。田“路程=速度×时间”,这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关系式,可以推出“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速度和是较容易求得(大多数题中会已知两者的速度),而相遇时间则必须通过已知条件进行求得。例1甲乙两地相距门00千米,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递归数列、同余式和二次剩余证明了方程x^3±8=13y^2仅有整数解(x,y)=(-2,0);x^3±8=13y^2仅有整数解(x,y)=(2,0),(5,±3),(6,±4),(626,±43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