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本文分为倭仁的生平与著述、倭仁的中庸思想、倭仁的政教思想、结论等四个部分简单介绍了清代理学家倭仁其人,并较详细地论述了在《倭文端公遗书》中所表现的倭仁的伦理思想及其渊源。  相似文献   

2.
宋代廷陵南山吴氏家族人才辈出,数百年而不坠,显然与吴氏家族先辈重视教育、乐于办学、创建家族书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吴氏家族至德、隐士文化不仅对子孙后代,对当地文教产生极其深远影响,而且提高了吴氏家族的社会威望和地位,并使家族文化得以代代承传。  相似文献   

3.
无棣吴氏家族之所以能在明清两朝保持数百年科甲鼎盛、才人辈出的世家局面,其家族成功的联姻策略应是重要因素之一。吴氏家族婚姻关系的特点可归结为重望族联姻、重文化联姻、重乡土联姻、重世代联姻。  相似文献   

4.
《论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术巨著,也是记载"倭人"的最早古籍之一。《论衡》中"倭人献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与日本交往的一段事迹。但是这段事迹真实与否,一直饱受争议。通过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论衡》的固有名词如"鬯草""白雉""越裳""宛"等的比对论证,可知,王充所谓的"倭人"其实是"东夷"的一种代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倭国"和"日本国"。  相似文献   

5.
南宋名臣吴潜出身理学世家,以政名、文名继其家声。他的文学思想既得到了家学家风的浸染,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又能有所发展,成为振兴南宋宣城吴氏文学家族的杰出代表,也使宣城吴氏成为宋代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学家族。  相似文献   

6.
以清代徽州环溪吴氏家族的禁山碑约为根据,从它的形成揭示了清代徽州乡村行政运作机制的主要特点,从它的内容阐述了吴氏家族所坚持的徽州山场经营的正确方针,从它的前言总结了环溪吴氏家族160年禁山历史的经验教训,并指出它对当代山区生态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对牌坊的研究,许多文章单一从建筑学的视角去探讨。实际上,浙江省的科举功名牌坊具有纪念科举举人、进士功名的作用。修建科举功名牌坊原因主要有皇帝下召修建和地方官员、家族人为光宗耀祖自建。科举功名牌坊的类型分为举人牌坊和进士牌坊两大类,举人牌坊分为普通举人牌坊与解元牌坊两类,进士牌坊分父子进士牌坊、兄弟进士牌坊,状元牌坊是进士的最高牌坊,有三元坊。科举功名牌坊表达了浙江古代社会民众的人生梦,具有鼓励民众勤奋学习、推动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建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倭仁在晚清时期承穴明理学之余绪系统地构结的理学思想,以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将学道,治道融通为一,对当时的学政两界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其理学思想在本质上仍未脱离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在当时道德规范已经严重失落的背景下,倭仁的思想尽管有些不合时宜,但对于拯救世风,仍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0.
游颐和园     
到北京的第一天中午,我和妈妈游览了十分迷人的颐和园。沿湖堤走了没多远,我便见到一个牌坊,名为"云辉玉宇"。牌坊上色彩纷呈的彩画,装点着周围灰暗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人要"成人"必须做到"仁"、"智"的统一。同时,孔子在如何实现"仁且智"的教育理念上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阐明,如果"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核心,那么,"中庸"就是"仁"与"礼"相统一的方法。"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适中)"、实用价值等,都是"中庸"之法的运用与实践,其目的是有效地达到"仁"与"礼"的融合,以最终实现"大同"理想和愿景。  相似文献   

13.
友人文冠君藏有一副倭仁对联,上联为“岁月莫从闲里过”,下联为“功夫须向静中求”,核字省句,细细品味之下,便有了这篇文章。一倭仁(1804—1871年),蒙古正红旗人,字艮峰,号艮斋,晚清理学大师。其一生岁月,可谓没从闲里过;静中所求功夫,一为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之学。倭仁几十年来对程朱理学的悉心探究,使他坚信程朱之言“字字是实”,“句句有味”,“一经触发,愈咀嚼愈有味”。他在与庞作人交流心得时,甚至提出“孔门大路,经程朱辨明后,惟有敛心逊志,亦趋亦步,去知一字,行一字;知一理,行一理,是要务”。…  相似文献   

14.
识盗     
子虚城有吴氏者,其先祖曾为朝中郎将,故有名于此。传至沘仁,家道衰败,不复居宦而退于子虚,以守先人基业。沘仁有子名有,少聪慧。七岁能为诗,十岁  相似文献   

15.
秦维宪 《历史教学问题》2006,(2):F0003-F0004
徽派建筑以牌坊、祠堂、民居为特色,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①中国牌坊之最——许国石坊。位于安徽省歙县县城,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牌坊,是历仕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内阁重臣许国所建。该牌坊气势恢弘,题额则苍迈古朴,乃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②举世无双的棠樾牌坊群。位于歙县西乡,整个建筑群由7座牌坊(其中明代3座、清代4座)组成,系古徽州望族鲍氏家族所建。图为后4座牌坊,从排列次序上看,无论从东到西还是从西到东,其次序都是忠、孝、节、义,义字坊在中央,这充分反映出…  相似文献   

16.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7.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仁、礼"思想是中国儒学的主要思想,霍布斯在其自然法的理论成果中,多处透露出与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仁礼"观点的相似性。通过对中国儒家"仁、礼"思想与霍布斯自然观之比较,认为霍布斯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容中,所表现出的"仁礼"思想较之中国儒家思想而更具有理性成分和进步因子。  相似文献   

19.
河南固始吴氏家族是中州科举望族。明季以来,河南固始吴氏家族科举仕进、代有闻人。该族文化底蕴深厚,族谱、家乘皆修,族内多人留有著述,但存佚情况不明。经考可知,其族谱、家乘乃至庄规皆存,族中至少15人有著述行世,著(辑)书总书目50余种,今存约30种。这些文献在推动状元吴其濬相关研究、钩稽新的仕宦交游网络、补地方史志之缺、辑时人文集之佚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