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个人的富贵观是由他的人生观决定的。孔子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仁。把仁用于治理国家,就是行“仁政德治”.从孔子自立之年算起,直到他死为止的10多年里,虽然生活清贫,历经坎坷,然而他“求仁”的人生观始终没有变,也没有动摇过,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2.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对陈白沙开创的江门心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岭南心学思想路线,此路线是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综合创新.湛氏心学思想包含“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本体论思想,以及主静与主敬相统一、涵养与致知相统一、知疑与创新相统一的功夫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周易》“艮”卦卦辞为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无咎。”《彖传》、《说卦传》、《杂卦传》皆曰 :“艮 ,止也”。王弼注“艮其背”为“目注视之义。艮亦为还视之义 ,引申为注视之义。本卦艮字皆当训顾 ,其训止者 ,当谓目有所止耳。获疑借为护 ,同声系 ,古通用 ,艮其背不获其身 ,犹云顾其背不护其身 ,顾其小才忘大者 ,身之将亡 ,背何能有 ,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以上诸说 ,释“艮”为“止” ,无义理可寻。高亨在比较“艮”的《说文》篆书和甲骨文、金文形体以后 ,认为“艮”即“见”字的反书 ,当从 ,然而…  相似文献   

4.
苏美莲 《辽宁教育》2013,(12):88-89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做”,让学生在“做”中感知、体悟、深化。本文试以“认识图形”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的教育理念,提高“做”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富贵观是由他的人生观决定的。孔子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仁。把仁用于治理国家,就是行“仁政德治”。从孔子自立之年算起,直到他死为止的40多年里,虽然生活清贫,历经坎坷,然而他“求仁”的人生观始终没有变,也没有动摇过,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孔子的富贵观正是建立在他的人生观的基础之上的。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主张人世的,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是要富且贵的。他明确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里所说的人,当然包括孔子自己。然而他紧接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他所坚持的“仁政德治”。  相似文献   

6.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国的优良学风。孔子说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过其行为耻辱。又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如何,不仅听他怎样说,更重要的是看他怎样做,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宣言。荀况具体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这就说,“学”是为  相似文献   

7.
尊德性与道问学,知行关系一直是宋明儒学所讨论的重点问题,也是程朱与陆王的重要分歧之一,生活在明清之际的孙奇逢则试图通过“读有字书,要识无字理”,来弥补这种支离关系。孙奇逢一方面把经与理看作是体用关系,理为体,经为用;另一方面他把读书与明理解释为知行关系,即读书为求知,躬行为明理;同时,孙奇逢还将此作为会通朱王的一种方法,试图在知识与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以解决朱王后学之弊。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金瓶梅》成立于社会风气空前糜烂的明代末年。明王朝建国以后,最高统治者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对全国,特别是对士人阶层实行了严酷的思想统治,程朱之外,皆为异说,形成了“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僵死局面。但到明朝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发展为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倡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心”作为字宙万物的主宰和本源,把程朱理学所强调的具有封建伦理道德属性的“理”统一于“心”。王守仁死后,他的后学者们分化为众多的派别,其中王畿、  相似文献   

9.
基于实践哲学理念的“两课”教改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 课” 是 系 统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和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的 主 要 渠 道 和 基 本 环 节 。 其 基 本目 标 是 如 何 引 导 学 生 由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认 知转 化 为 认 同 ,由 认 同 转 化 为 信 仰 ,再 由 信 仰 外 化 为行 动 ,实 现 知 、情 、、行 的 有 机 统 一 。 为 了 达 到 这 一目 标 ,加 强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切 实 贯 彻 理 论 和 实 践 相结 合 的 教 育 方 针 ,拓 展“两 课”教 学 空 间 ,推 行 双 轨制 教 学 模 式 ,是 提 升 “两 课” 教 学 实 效 性 的 有 效 途径 。这 既 是…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着眼于天人之际的身心性命之学.儒家思想从十六字心传到孔子的修“仁”、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所涉及的一些生活理念、价值观及身心调节方式等都为身心灵全人健康观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宋明时期特定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把理学的立言宗旨锁定在道德教化的功能上,无论是程朱的格物穷理,还是陆王主张的“求理于心”,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强化存理去欲、提升个体道德自觉的道德修养功夫.理学家的修养功夫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化,巩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封建社会和谐统一的功能.今天我们对理学存理去欲的道德修养功夫进行重新审视,其中仍不乏合理内容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汤斌 ( 1 62 7- 1 689) ,字孔伯 ,晚号潜庵 ,睢州 (今河南睢县 )人 ,自幼发奋苦读 ,潜心经学 ,康熙十七年 ( 1 679)授韩林院侍讲 ,成为皇太子的教师。康熙二十五年( 1 687)授礼部尚书 ,管詹事府事 ,翌年改授工部尚书。此外还担任《明史》总裁宫。有《洛学篇》、《潜庵遗稿》行世。汤斌的哲学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 ,他继承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认为“程朱为吾儒之正宗”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说。他认为 :“格物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 ,致知之知即所先后之知 ,即知止有定之知。格致诚 ,正所以正身。”物就是正心 ,而正人心在于崇经术…  相似文献   

13.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相似文献   

14.
刘锡鸿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文化上固守程朱理学和“夷夏之防”,在政治上固守“为政以德”和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固守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受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刘锡鸿和倭仁、李鸿藻等晚清守旧派守旧的共性原因;个人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所受教育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刘锡鸿成为典型守旧派的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白沙是明代“心学”肇始者。其功夫旨趣是“静”,而“静”之具体法门就是“静坐”。陈白沙由其身心体验抉发“静坐”之生发机制,并经由“静坐”功夫法门确立臻于莹然澄明心境的具体路径,明晰“心”与“理”吻合的“生生”内涵。从“心”与“理”吻合的“生生”内涵出发,可知陈白沙是儒非禅。  相似文献   

16.
明朝社会的专制化、世俗生活的功利化、程朱理学的官学化,加剧了儒学的内在紧张。王阳明以"心即理"为理论起点,提出了"致良知"的本体功夫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要求人人都"学做圣人",强调教学中要做好"精一功夫",并非常重视儿童的蒙学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立意独特、开创风气、影响深远,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习录》是他的教学语录和论学书信合集,全面体现了他的心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心 理 学告 诉 我 们 :中 学 生 的 青春 期 特 征 使 他 们 对 爱 情 有 了 朦 胧的 渴 求 ,这 种情 感 的 奔 涌如 洪 水 ,疏 则 通 也,堵 则崩 也 。强 行 地 禁 止会 有 禁 不止 、有令 偏 行 ,既 然 如此 ,何 不 疏 而导 之 ?从 爱 情 谈 起,用 名人 崇 高 的 爱 情 范 例 来 激 起 他 们 对理 想 的 追 求 ,来 衬 出 他 们“ 爱 情 进行 时 ”的“小 ”来 。 我 们 也 是 过 来人,也有 着 情 窦 初开 的 时 候 。 当 年马 克思 、燕 妮 至 纯 至真 的 爱 情 ,曾使 我 们 羞 于 言 爱 ;宋 庆 龄 、孙 中 山建 立在 民 族 情 感上 的 爱…  相似文献   

18.
薛瑄为学的特点在一个“实”字。他提倡实学,反对空谈。他说:为学“千言万语只是实,思想万事万理不过一实”。又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必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 薛瑄重视实用之学,这是他为学的宗旨。他说:“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见有的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以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要理解薛瑄为学实用的  相似文献   

19.
一 王同愈(1856-1941年),字文若,号胜之,又号栩缘,江苏元和人,晚清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藏书家、书画家、文博鉴赏家。 王同愈喜藏书,曾发出:“津津呼有味于藏书,而知天下最可宝贵、最可娱乐之事,无有过于此事”的感叹。《栩缘随笔》中有“余蓄书六七万卷,率皆寻常版刻,惟取其备,不敢求其精,然已所费不赀矣”、又有“余插架无多,然积年搜罗,亦略有七万余卷。旧刻精印之本,亦十有二三。斯架塞屋需四五楹,始足分布行列”等语。无怪乎,他在一幅山水画上题写“室有图书富,门无车马临。 然清世虑,奚必入山深”的诗…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