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角色加以审视,发现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尔斯所采用的作者和人物对话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他对传统小说全能作者角色的一种否定。他所主张的是与人物处在平等地位上的作者角色。他不仅给人物和读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在解放了人物的同时,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作者这一高高在上的“上帝”终于走下了神坛,站到了和众生平等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后现代的叙事理论从回环叙事、元小说和奇异的想象方面探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其叙事技巧探讨揭示王小波小说的"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我们力图发现隐含在这些技巧后的作品的意义:现实的束缚、庸俗和无奈.  相似文献   

3.
论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小鹂 《文教资料》2008,(19):23-25
<寒冬夜行人>是卡尔维诺用来演示后现代叙事理论的一部杰作.卡尔维诺在该书创作中进行形式上的实验与创新,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策略,在文中嵌入十部不同类型的未完成的小说片断,形成多维叙事视觉的元小说框架.卡尔维诺通过设置作家、读者等一系列人物来展示并讨论作家、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表述了小说阅读与写作理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小说中的小说",即元小说.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习惯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这样既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好像所写事情都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样,拉近了读者和作品的距离;又让"我"作为情节发展的见证人,将整篇小说串联起来。先生小说中的"我"既是作品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人物,显然又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作为文学形象,既有无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更折射了作者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一、鲁迅小说中一系列"我"的形象1.线索人物和陪衬人物  相似文献   

5.
胡伟 《文学教育(上)》2008,(20):108-109
众所周之,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揭示主题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关键,也是作者的潜心追求。因此,阅读小说,读者就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上,品鉴作者创作人物的方式,体会作者创作人物的用心,透析作者利用人物形象表现生活、揭示生活真谛,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小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沃尔夫小说《奥兰多》"双性同体"现象以及苏珊·桑塔格小说《恩主》的"坎普"风格的源起、发展的回顾,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揭示小说人物在性别方面所体现出的互文现象,揭示作为后现代文学批评关键词的"互文性"对于创作主体建构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墨白小说在叙述技法上带有典型的后现代色彩,但是又以浓郁的现实关怀意识使自己的写作规避了后现代写作的一些弊病,从而让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使读者迷醉倾倒。  相似文献   

8.
张萍 《华章》2011,(13)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以85年为界限分为前后期,他自己将作品分为两类,在创作过程中小说的叙事比例及读者的反应状况在不断下降.两类小说在人物叙述上逐渐减少了"自我"意识,在情节设置上逐渐趋于平淡,在环境叙述上削弱了对历史的控诉.读者对小说的评价随之下降,从中能得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张贤亮的小说叙事出现了落潮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兄弟》:从寓言到"写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暗示了余华小说艺术发生的新变。其《兄弟》之前的作品多是寓言性的,《兄弟》逐步走向了"写真",作品因而消解了隐喻性和荒诞性色彩;人物也不再是小说叙事结构中的符号和工具,而是具备了性格特征且具有个性魅力的形象;小说的主题内容也从"闹剧"走了出来,而成为描绘人物命运、揭示历史真相的正剧,其中也透露出作家的情感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0.
《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夜色温柔》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它之所以在出版伊始遭到冷遇,是因为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不是那么浅显直白地被读者理解接受.小说运用诸多象征,如人名象征、事物象征、动作象征和场景象征等,揭示人物及作者隐秘的情感,赋予小说语言巨大的艺术力量,使作品超越题材本身的意义而指向辽远深邃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We humans laugh often and it is not always because something is funny. We laugh in the face of the pathetic or the powerless; sometimes we laugh at our own powerlessness or pathos.In short, we laugh at both the comical and the difficult. Here I am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the laughter that is sparked by what is difficult and how that laughter—and all laughter—breaks through to mark a range of emotional states: fear, nervousness, shame, confusion and others not viewed as positive, as well as joy, delight, interest, relief and other states that are viewed as positive. I also am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what and how laughter reveals and what and how it conceals. As I explore both interests in this article, I make a compound point about laughter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that laughter marks a breakdown of experience and that same laughter creates space for reflective listening and thinking, for diffusion of difficult affect, and for the disruption of habit that makes growth possible (and even likely) if that laughter is taken seriously.  相似文献   

12.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笑忘录>模拟双主题变奏曲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遗忘"和"笑".小说深刻揭示了遗忘作为一个历史学命题,是极权主义借以用来奴役人民的根本方式;作为一个人类学命题,遗忘则是人类死亡的一种形式,与人类的"存在"根本对立.同时,小说以嘲讽的口吻对"天使"的笑和"魔鬼"的笑作了解剖,指出所谓"天使"的笑声乃是极权主义与儿童心态结合的产物,是人的精神状态沉溺于幻想和蒙昧之中的外在表现.而"魔鬼"的笑声则是因为徒劳的抗争和无力的愤怒所导致的一种特殊心态,它被昆德拉命名为"利多斯特"(Litost),是一种自我嘲讽、自我惩罚的施虐-受虐.  相似文献   

13.
1.Two baseball pitchers[投手] promised each other.If one of them died first,he would come back as a ghost to tell the other if there was baseball in heaven. Then one of them died and came back as a ghost and said,"I have some good news and some bad news." The other person said,"Tell me." So the ghost said,"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re is baseball in heaven,but the bad news is that you are pitching tomorrow."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尺牍中充满了“呵呵”的笑声,这笑声表露了深挚的友情,张扬了率真的个性,袒露了宽广的胸怀,展现了抗争的勇气。“情”、“性”、“容”、“气”这四者的水乳交融。铸就了苏轼笑对人生的崭新生命范式。  相似文献   

15.
16.
从《黑暗中的笑声》所使用的电影背景、电影画面和电影手法等特点出发,深入发掘小说的电影叙事策略,突出小说通过电影叙事所达到的"游戏性"、"娱乐性"效果,论证纳博科夫杰出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发展,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在课堂欢笑,感受到幸福,同时也能获得提升。这要求政治教师,既要从学生角度,适应他们不断提高的需求,让课堂充满欢笑;又要从教师角度,让学生在欢笑中深思,在欢笑中提升。  相似文献   

18.
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使张天翼在童话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幽默特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粗制滥造 ,旨在毒害儿童、奴化儿童。张天翼最先正视现实 ,揭露现实 ,重视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功能。他运用幽默的笔法、新奇的夸张 ,塑造儿童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 ,构思令人捧腹的情节 ,语言描写体现儿童口语特征 ,充满儿童情趣 ,使其童话作品呈现自然天成的幽默特色。同时 ,他把幽默作为锋利的解剖刀 ,借助纵横捭阖的比喻 ,讽刺剖析旧社会的种种弊端 ,作品洋溢着冷峭、睿智的笑 ,笑声中儿童们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道德的教育 ,涤尽了心头的尘埃。  相似文献   

19.
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使张天翼在童话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幽默特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是粗制滥造,旨在毒害儿童、奴化儿童。张天翼最先正视现实,揭露现实,重视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功能。他运用幽默的笔法、新奇的夸张,塑造儿童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构思令人捧腹的情节,语言描写体现儿童口语特征,充满儿童情趣,使其童话作品呈现自然天成的幽默特色。同时,他把幽默作为锋利的解剖刀,借助纵模捭阖的比喻,讽刺剖析旧社会的种种弊端,作品洋溢着冷峭、睿智的笑,笑声中儿童们不知不觉地得到了道德的德育,涤尽民心头的尘埃。  相似文献   

20.
从创作主体、审美客体及接受主体等几方面入手,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喜剧性笑的发生系统。喜剧性笑的产生与喜剧的创造善于运用逻辑智慧、变易语言要素或巧用艺术与修辞技巧有关,同时,审美客体应呈现某种反常和不协调状态,接受主体也应在具备一定的化背景及个人素质的条件下对喜剧客体产生意外、惊奇或优越等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