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例简析]《昆虫》(“九义”教材人教版第八册第八课)一课,是教师在低年级教学了《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通过对虫子的观察和分类活动,归纳概括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六册第三单元“年、月、日”一课。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大纲中要求教学时要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尽力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象。依据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年、月、日这几...  相似文献   

3.
刘广贵 《教师》2011,(33):64-6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起始课,要认识生命和生物,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类。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分类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生命和生物,并且意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起始课,要认识生命和生物,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类。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分类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生命和生物,并且意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昆虫》     
《昆虫》(第二册十四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几种昆虫形态的观察,指导学生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初步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逐步培养儿童研究昆虫生活习性的兴趣和能力。本课属于观察课型,教学设计思路是:在对蚂蚁和其它昆虫形态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昆虫的三个特征,建立昆  相似文献   

6.
本课属于观察课型。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课教学应确定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互协调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挂图、插图、幻灯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了解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可通过介绍蜜蜂和蚂蚁的群体生活习性,向学生渗透热爱集体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蜜蜂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蜜蜂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要求 本课《“九义”教材第三册6课)是在一年级学习了基本观察方法和比较事物异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能力训练的课。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类,能按一定标准给物体分类。为学生在以后认识自然界的活动中,把各种分散零乱的现象、事物条理化,为形成系统的知识打下一定的认识基础。 二、教学步骤 教学时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认真  相似文献   

8.
教学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了解水蒸发和沸腾的现象及其原因。让学生理解水蒸发的实质,是本课的重点。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可在课前三天,将一瓶水放置在教室窗台上,要学生观察瓶子里水的变化,并指定一位同学每天定时把水面位置标在瓶子上。另外,教师课前还要准备好清水、火柴、试  相似文献   

9.
四个没想到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儿童的功课排满。”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我尝试着大胆放开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其自由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彩虹的秘密”一课为例,谈点个人感触。“彩虹的秘密”一课在小学自然第十册第六课。本课我是这样安排的:收集调查→课前游戏→课上交流→实验探究→课外延伸。本课教学中的“四个没想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没想到之一———…  相似文献   

10.
《蒸发》是“九义”自然教材第九册中的一课,本课通过学生观察、想象,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要吸热。其中,“水蒸发时要吸热”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影子》这一课是在儿童认识了东、西、南、北方向后学习的。课文安排从做手影游戏开始,最后让儿童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如果把本课的教学同方向的认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上作点变动,我想教育的意义会更丰富,所以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以室外观察自己的影子开始,初步感知影子的形成条件。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标杆(竹杆或木棍)的影子,为儿童观察阳光下的物体影子在一天  相似文献   

12.
<正>[教材分析]《做最好的自己》是新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父母关心下成长》中的一课,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不足,寻求自信的支撑点,不断完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家庭作为学生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域,是儿童品德生长的原点;而《道德与法治》课,更是要教师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儿童的变化,走进儿童生活,让  相似文献   

13.
内容分析本课紧接《排列》一课展开教学。学生对有序列举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掌握了确定标准、分类列举的有序思考方法,同时对排列的算法有所  相似文献   

14.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让学生研究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现象。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在充分调动学  相似文献   

15.
本课(“九义”教材第一册10课)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铜、铁、铝的显著特征——光泽、颜色、软硬,能初步认识和区别生活中常用的这三类材料。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及研究金属性质的兴趣。 本课教学的思路是,遵循“九义”自然大纲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铜、铁、铝的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因此,教学时应注意: 1.根据认知规律,选择与学生探索知识能够很好匹配的、有结构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6.
教学思路本课是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探访生物王国》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身边入手,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在草丛里寻找物体开始,通过观察、分类与比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初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的目的,并由此了解到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亲身感受。为此,教材选择以校园为背景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讨论,分辨出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从而建立初步的“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一个自主、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设计说明《影子》这一课是在儿童认识了东、西、南、北方向后学习的。课文安排从做手影游戏开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对比,指导儿童认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然后,通过儿童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最后,让儿童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儿童认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和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认识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因为儿童经常在阳光下或灯光下看到自己身体的影子,所以,本课教学拟从室外观察自己的影子开  相似文献   

18.
<正>一、直接导入,明确课题在新课开始直接导入,可说明本课课题,把教学目的、内容以及本课所要达到的要求直截了当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迅速明确本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需达到的学习目标,这种方法常用于新学期的第一课或是前后内容联系不明确的课程上。直接导入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迅速集中在对本课课题的探索上,比较适合运用在学生对课题有所预知、准备的基础上。例如,三年级第一课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教学》2007,(1):44-45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土壤的分类标准,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对学生进行归类、调查、记录、实验研究等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了解家乡、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给出了三类土壤的标准,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然后鉴别本地土壤类型。这样降低了归类活动的难度,因为这样的分类不是通过比较来分类,而是通过观察、比较后,把未知向已知靠拢的归类.与分类相比较.难廖适中.给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20.
《水到哪里去了》一课,是让学生研究水在加热条件下的物态变化,知道沸腾可以使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在此基础上,本课重点研究蒸发这一现象。通过本课开始的几幅图——几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写字游戏”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两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不仅观察到蒸发的过程,还能切实感受到蒸发要吸收热量这一科学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