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刘一兵  徐吉 《神州学人》2003,(12):19-23
由徐州师范大学发起主办的首届“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古城江苏徐州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江苏、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对中国留学运动的发生、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互动影响、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和当代中国的留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充分肯定了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以及钱学森等为代表的留学生群体对中国的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高度评价了邓小平25…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的由来“留学生”这个词是由日本创造的。唐王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久留,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仍...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一词系外来词,由日本人发明。早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文化、科技发展很快,东边的日本政府就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呆很久,所以日本政府第二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时,还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以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在遣唐使回国时随之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何为“留学生”?@张胜年  相似文献   

4.
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铸就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衰退、失传的困境,根本问题在于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因此,认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文化生态的理念分析其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同时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保持特色”的关系等,以推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今日中学生》2010,(1):76-76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因而无法满足日本全面深人地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为此,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开始。便加派“还学生”和“留学生”。  相似文献   

6.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中如何让中华文化充分发挥作用,是国际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课程在国际教育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留学生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好感和认同,留学生学习汉语及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指出了“中国文化”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京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培养和学术培养与其他来华留学生相比,有着特殊的地缘性优势;课堂上的文化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在京留学生的文化体验,基于以往的研究,结合北京文化的多元特质,用北京的社区平台引领留学生文化实践教学将对留学生的跨文化训练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浸润式的文化传播将对在京留学生的文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新探索。语言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听得懂、用得上。留学生课程思政应遵循的教学理念是运用多元文化共享理念帮助留学生在中外文化认同中理解和认同中国,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引导留学生愿意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中国,采用分层和适度递进的教学更加符合留学生认知及学习语言的规律等。不同阶段留学生的分级教学要把握“知”“情”“思辨”的要求。来华留学生语言课课程思政的措施包括:语言课课堂利用现有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拓展语言课教学内容的同时挖掘其育人功能;加快新形势下国际中文教材、微课堂及课外读物等融入思政目标的教学资源建设;课上练习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学丰富多元,让留学生亲身体验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对中国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2010,(2):61-61
“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创造的。 唐朝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以更好地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失语现象指留学生中国文化的缺失,难以用英语自如的表达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留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针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失语严重阻碍了跨文化双向性交流和中国文化推广的现状,找到留学生文化失语的原因:留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缺乏;留学生交流的对象对中国基础文化知识的欠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足。因此提出留学生文化失语的对策: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坚持两种文化的平等性,相互尊重的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达成成功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内容从侧重传统故事向传统故事与发展故事并重转变,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方式从课堂讲授、文化体验到多方位实践转变。基于以上转变,高校要做好"传授、感知、讲述能力、传播实践"四个全面的工作,引导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因其各自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会发生文化冲击现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诠释外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文化冲击的原因,提出外籍教师与学生都应尊重异国文化差异,并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文化调适,从而帮助外籍教师与学生减少文化冲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关于人的理性思考,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正视并认真思索的问题,在这一阶段进行多元化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成效显著,并且有利于为高等教育的外国文学教学打好基础。因此,围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个轴心,论文紧扣《哈姆雷特》和《老人与海》这两篇经典外国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文精神内涵,力图寻求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价值,以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望在新一轮课改下,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对外汉语教学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事业。在中国推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应承担起传播"和谐"的责任,并将"和谐"的教化作为改变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和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和谐"的发掘和运用,改变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倾向,用"和谐"充实汉语教学的文化精神,给学生的精神发展和自由理性以有益的启迪,增强汉语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5.
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华文化一起推向世界。这需要我们建立国际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流意识。但目前,在学界已形成的文化理念——包括"交际文化"论、"文化定型"论、"文化依附"论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巨大的文化事业的要求,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需要进行文化观念的转型。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突破狭隘的"交际文化"观念,建立国际文化的大视野;第二,突破"文化定型"观念,以克服跨文化理解的障碍;第三,变"文化依附"为"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觉"思想是当前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对民族文化有反思,对外来文化有鉴别,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启发文化自觉",形成开放交融的民族认同观是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据笔者在日本的实地调查,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一组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留学生的日语基础、学历与毕业后去向的相互关系,用芝加哥学派异文化适应中的“边缘人(marginal man)”概念分析3个不同类型的个案,探究其中因异文化不适应而引发的现实问题,其中除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日语基础等个人原因外,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传统、心理模式的差异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个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引起日本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所以,虽然日本学校有优良的学习环境,但相当数量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回国或去第三国。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提出解决此问题的相关建议,论述研究此问题对中国解决外国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俗才子,白居易得享大名,且为风雅所系,其一生行事大率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白氏诗歌中“小蛮”一词,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蛮”概指艳丽殊俗、细腰纤纤、能歌善舞之域外乐舞人。白居易以“小蛮”名其侍姬,实际上彰显了当时崇尚外来歌舞、文化的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代对外来文化之汲取,兼收并蓄,遂培植于本土文化,从而形成新文化繁盛的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19.
少数文化强国实施文化霸权政策,国际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使中国文化尴尬失语。当前,中华民族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国际文化交流呈现东方转向。外语教育应凸显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中外文化观是百年中西文化之争的科学总结,它辩证地阐述了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全盘肯定,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思想,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这对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