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表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的社会生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种族伦理叙事和马克·吐温对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的种族伦理观,指出19世纪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马克·吐温对印第安人进行极力丑化,表现出极度的仇视。对华人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华人负面形象的塑造仍然流露出白人种族的优越意识和文化优越感。  相似文献   

2.
汤亭亭和黄哲伦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们在《女勇士》和《新移民》中运用并置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在突破陈规的同时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性。两位作家突出了美国华人在主流社会的艰辛,希望颠覆美国主流社会强加到华人身上的负面形象,从而重写美国华人历史。  相似文献   

3.
吧城华人社会中的女性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她包括了中国去的新客、与华人通婚的番人、华人与华人通婚后产生的第二代土生华人和华人与番人通婚后产生的第二代土生华人。吧城华人社会中,女性的观念和地位等都与中国国内有很大不同。文章根据对《公案簿》中相关案件的分析,来揭示这一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有着深刻的刻板化倾向:英雄化、妖魔化和无名化。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来看,该现象是美国主流电影制作者作为一个群体寻求社会认同和集体自尊的结果。通过全球化的影视传播,该现象不仅影响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和中国文化的认知,也影响了华人在全球影像中寻求话语权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面对主流社会对她作品的种族主义误读,汤亭亭在她的第三本小说《孙行者:他的伪书》里塑造了一位反传统,反战,反种族歧视的华裔嬉皮士形象,用以挑战和颠覆丑陋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主人翁阿新是中国猴王,华人垮掉派和美国诗人瓦尔特·惠特曼三者精神的综合体,来表明华裔作家汤亭亭用她的作品向美国主流社会的种族主义宣战,指出不能仅以种族特征去界定一个人,人是可以跨越文化之间的界限的,因此种族主义的存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刘云飞 《文教资料》2005,(28):18-21
在一个标榜民主、平等、提倡人权的社会制度之下,华人社会这一群体凭藉自身一百多年来的努力,终于有望跻身于主流社会之内,美国华人的身影活跃在全世界人民的视线之下,华人对美国社会的贡献是一目了然、毋庸质疑的,但是令人感到惊异的是,华人并没有获得对等的公正待遇。本文拟从华人移民对美国的贡献,华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华人局限于这种现状的原因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华人移民的贡献1.早期华工移民在美国历史上,华人是最先入境的亚洲移民群体,虽然华人迁徙美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末,但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始于1848年之后。1848年加利福尼…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支那崽》、《荣誉与责任》中,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通过辛成功、丁国凡和丁凯三个华人男性形象的塑造凸显了华人男子的睿智、悲怆和勇猛,从而打破了主流社会长期以来对于华裔男性的种族化表征体系,进而颠覆了以往的有关华人男子刻板印象,有利于华裔男性主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21,(5):45-50
华人族群现已成为英国第三大少数族裔移民群体。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移民英国的华人尽管存在内部差异,但在融入主流社会方面存在一定共性。一是经济融入层次较高,这是由华人职业层次、经济活力和收入水平等决定的;二是政治融入层次较低,其原因在于华人参政热情普遍不高,且华人族群内部分裂,组织性较低;三是华人的文化融入不断推进,这缘于英国华人新生代更高的文化融入意愿和融入能力。英国华人在英国主流社会中的经济融入、政治融入和文化融入等方面并不均衡,但随着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整体的族群社会融入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五邑华侨华人史》以世界华侨华人历史发展的大舞台为背景,着重考察一个有着重要国际影响的群体——五邑华侨华人的形成过程和个性,尤其是以五邑华侨华人的家乡为视角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双语学习》2013,(10):16-17
很多华人的先辈生活在英国,实际上,英国在欧洲拥有最大的海外华人群体,它可能也是西欧最古老的华人群体,这些人在十九世纪初从天津和上海来到英国。实际上,大多数今天的英国华人,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和《残月楼》这两部华裔英语文学作品可以被归类为新哥特小说。两者都包含疯女人、家族秘密以及鬼这些哥特语汇,但同时又对哥特传统加以革新,以应对创伤、身份、历史、种族和性别问题。无论是华人,还是女性,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中都是被忽略的、沉默的群体,华裔女性更是面临种族歧视以及父权体制的双重压力,历经创伤。作为少数族裔华人女作家,李群英和汤婷婷不约而同地选择哥特体裁作为叙事形式,讲述家族史中女人的秘密,借助于书写恢复创伤,实现自我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赵健秀看来,汤亭亭、谭恩美等华裔女作家的作品扩大了华裔刻板形象的传播,对主流文化歪曲华人形象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实际上,华裔女作家写作受制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受制于出版商及读者接受的现实,她们只是为了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采用了迂回的、含而不露的写作策略来打入主流话语,她们的成功客观上加快了华裔美国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步伐,加快了东西文化的融合,所以不应对她们的素材和写作策略过分苛求。  相似文献   

13.
东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西方社会长期以来习惯于异化与扭曲华人男性形象,将他们视作胆怯、卑下、猥琐、毫无男子气概的无能的"他者"。小说《红浮萍》通过建构父亲楠这一刚柔并济的中国"书生"型华人男性形象,并以楠面对厄运磨难时不屈的精神斗志、至诚至善的真性情和儒雅与阳刚并蓄的"书生"气质挑战了西方白人主流文化长期以来对华人男性的歪曲与丑化,为华人男性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关注种族生存空间的作家,马克.吐温在1872年出版的游记《苦行记》中真实地再现了在美华人日益被边缘化的艰难处境,揭示出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对待华人的态度。在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就业遭到排挤的艰辛生活压力下,很多华人选择了自我麻醉,选择了消极逃避,这更加恶化了他们的处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为文本,以早期华人来美艰辛的创业故事为背景,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东方文化所遭受的美国主流文化的排挤和歧视,同时表现了作者作为边缘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黑人一家亲》是一部以美国黑人生活为题材的情景喜剧,其中黑人的文化认同是该剧着重展现的主题。剧中黑人群体的文化认同可以鲜明地分为三类,即坚守黑人文化,排斥主流文化;尊崇主流文化,被动接受黑人文化以及认同黑人文化,吸收主流文化。通过分析剧中美国黑人的文化认同我们发现黑人群体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并且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依然存在障碍。我们认为要想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美国政府、白人群体以及黑人群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阿富汗籍美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就是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放逐到了至今处于水深火热的阿富汗民众的悲惨境遇之中,用一个个体流浪经历激活了处于主流文明之外不堪重负的边缘群体的灵魂挣扎。对此,从流浪、追寻、回归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在日华人已成为除日本人以外的第二大族裔群体。华人在日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中极少人拥有自己的娱乐生活,多数人都是为生计而奔波,华人舞会是他们消遣的方式之一。然而这样的生活有时也被人误会。本文作者在日本留学继而就业于日本,读者能从她的这篇小言论里体味出海外华人生活的不易。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问,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下面的情形我们并不陌生:一个朋友或同事的孩子十分优秀,那么周围的人,十有八九会去主动取经:"你的孩子真优秀啊!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大多数情况下,被询问到的人会自豪地介绍几点他(她)的教育经验供大家借鉴。同理,华人学生在国际数学测试中,总是取得好成绩——"1990年代开始,华人的数学学习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国际数学教育测试(IAEP,TIMSS,PISA)一再证明了华人地区学生的数学成绩十分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