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由与秩序是贯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线。自由与秩序的冲突背后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甚至成为了大学运行的永恒矛盾。但是,自由和秩序存在一定的内在机理,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和基础,自由是秩序的目的。自由与秩序由原先的紧张状态发展成为联通的状态,二者的博弈共进,保证大学运行既拥有一定的秩序性,又能坚守大学发展的自由精神。自由与秩序平衡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要健全教授治学制度,彰显现代大学治理的自由精神;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以良法推进现代大学有序之治;落实民主监督制度,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自发秩序;推进社会参与制度,走向现代大学治理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2.
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教育秩序的矛盾,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这在教育的现代转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解答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是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但由于文化有其特殊的公共性,因而也是解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教育秩序问题的一条重要理路.在现代教育制度的架构下,通过帮助人们获得公共价值观、起码共识和基本共同感,文化构成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教育秩序的矛盾,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这在教育的现代转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解答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是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但由于文化有其特殊的公共性,因而也是解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教育秩序问题的一条重要理路.在现代教育制度的架构下,通过帮助人们获得公共价值观、起码共识和基本共同感,文化构成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现代大学作为一个生命组织体,具有社会责任、学术自由和文化自觉三重特点。在现代大学的发展理路中,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大学的本土根基与外来经验之间数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严重制约着其自身的有效选择。在回应"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题"和"许智宏之问"的过程中,现代大学的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批判精神,在从"依附"走向"自主"的转变中,寻求适合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自由与秩序”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和实践的主要矛盾和主线。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政治自由、大学经济自由、大学文化自由三个方面;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秩序”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政治秩序、大学经济秩序、大学文化秩序三个方面。在实践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是围绕“自由与秩序的张力”展开的。国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大学”本位的研究,建议加强“制度”本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自由与秩序是贯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主线。现代大学制度对自由的价值追求,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发展学术,保持大学的自由氛围和独立精神,但是现代大学日益进入社会中心的现实则要求现代大学要适应社会需要,并被看做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冲突在大学之外表现为外部干预与大学自治的力量抗争,在大学之内表现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利益博弈。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求平衡并最终实现“有秩序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中法律秩序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存在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社会结构和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断裂社会”中。由此导致的所有制的多元化矛盾、公共职能的国家化与社会化矛盾以及城乡分治和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阶层矛盾,既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中最主要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也是现代法律秩序生长的关节点。现代法律秩序的创设不仅受到社会结构转型影响,还寄望法律秩序的结构性重构来框架出未来的过渡完成进程。  相似文献   

8.
塞缪尔.亨廷顿在国际政治领域著述颇丰,在其代表性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及《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存在着一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疑问。可将这些疑问概括为"政治秩序的内在矛盾"、"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和"世界文明与美国文化的断裂"。廓清和厘定这些疑问的过程,也是对亨廷顿政治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学管理和学术自由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矛盾。学术自由应成为大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分析我国大学管理与学术自由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大学管理与学术自由的矛盾在现代大学中表现为政治与学术、行政与学术的矛盾 ,并提出了消解矛盾的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士林在安庆府担任知府期间留下判案记录《守皖谳词》,它反映出清前期安庆地区各阶层之间的复杂社会经济关系和矛盾纠纷。地方官在应对和处理这些矛盾、纠纷时主要采取了诸如走访百姓,实地勘察、强调"身份——秩序"、重视发挥"习惯法"的作用、民间调处与官方裁判相结合以及刑罚与道德教化并用等多种社会治理方法。不同阶层的人都参与了地方社会矛盾、纠纷的处理,他们在地方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多种角色。  相似文献   

11.
传统孝道的现代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进行重构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传统孝道重构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赡养老人的侧重点从片面强调物质转向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重视,代际关系从专制转向民主,价值观念从同一向转向多元,人格类型从依附转向独立,孝道从血缘本位转向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12.
代际关系书写是艾丽丝·门罗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艾丽丝·门罗以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为视角,由小见大,从19世纪中期移民代、末期新生代到20世纪初转型代、中期过渡代等四代家庭中的三类家庭代际关系为纵向线索,借助不同代群之间的代际关系勾勒出100多年间加拿大民族国家的社会建构历程。艾丽丝·门罗在小说中展现了英语裔苏格兰移民在北美新大陆殖民地文化传承模式下不同代际关系的时代性,揭示个体所处社会语境对于每一代群自身的客观影响,指出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代际冲突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通俗文学”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从创作到作品到读者接受都表现出了现代特征,其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社会关系的商品化以及对个人世俗欲望的肯定,因此“通俗文学”是现代社会中以消遣娱乐为核心,以经济关系为本质的活动。与此相对比,前现代的世俗娱乐文学则与宗法社会关系相联系,它是一种前现代社会中以整合社会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本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是农村普遍存在着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要完善职业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与评估工作,旨在通过人力资本投入的提高、教育环境的改善、教育行为的改进等,提升社会中个人自身素质、生存能力,并提高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向上流动和社会层次的跃升。文章提出教育政策应具有个体主义、结构主义和关系主义三种取向,并提出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需要从人力资本投入、社会关系重建等方面提高贫困群体的学习意愿、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增强主流社会对于贫困群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产生和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继先秦之后,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的转型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压力和危机。“人格危机”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它引起了广大教育专家对现实人格的反思和对理想人格的探讨。本文拟从对现代人格的评价入手来探讨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古典人文教育注重个人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然而,“群体”道德湮灭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性。近现代教育科学主义遏制人在教育中的个性,人本主义片面张扬个人主体性,忽视教育的社会价值。鉴于此,当前的主体性教育应关怀个人和“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既具有“个人”活力又富有“类”关怀精神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使农村代际关系出现权力下移,老年人权威全面丧失,中间一代责任缺失明显,代际关系朝理性化方向发展。传统法律政策的废除、道德力量的削弱以及村庄舆论的解体,是代际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重新建立稳定和谐的的代际关系,应逐步推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社区养老建设,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代际伦理。  相似文献   

19.
从本质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人格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具有本质主义的特点。社会建构主义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主,对本质主义的人格预设提出质疑、认为现有的人格概念只是一种假定,一种用以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假设。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格是“关系”的反映,是社会身份的体现,是一种“过程性存在”。对这一新的人格理念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笔者做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20.
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变迁这一重要社会情境而形成的心理特质,是个体知觉和应对变迁的较为稳定的取向。这一新概念,将丰富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