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与大陆法系将侵权责任仅视为损害赔偿责任不同,我国法律上的侵权责任是以损害赔偿责任为主,其他民事责任方式为辅;我国侵权责任的概念,涵盖了大陆法系中侵权责任与物上请求权两个概念。物权请求权是从权利人的角度出发阐述物权保护的方式,是原物权人在物权遭受侵害后而获得的救济权。侵权责任是从侵权行为人的角度而言,是用来规定侵害他人的绝对权后应该承担何种责任。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3):47-54
《专利法》第四次修改提出引入专利当然许可制度,根据现行法当然许可被许可人作为普通被许可人不具有独立的诉权,但我国现阶段知识产权侵权严重,当然许可之下,专利权人多为获取许可费,容易出现怠于起诉放纵侵权行为的现象,有必要授予被许可人独立的诉权。然而,授予当然许可被许可人独立诉权在理论上存在障碍,运用诉权约定理论可为当然许可被许可人的诉权提供正当性,突破现有理论的障碍。当然许可被许可人行使诉权前,必须先催告专利权人,催告期满专利权人不作为可视为放弃诉权及诉讼利益,并默示授权被许可人起诉。诉讼中当然许可被许可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根据"一事不再理"原则,专利人无权参与此次诉讼。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侵权中,侵害排除是比起损害赔偿更为重要的救济方式。我国学界对于侵害排除应当纳入绝对权请求权还是作为侵权责任的一种形式以及《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四条与《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之间的异同存在争议。但是本文认为,环境侵权中侵害排除之法理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法理根据以及要件(判断框架)的研究上。为此,可以借鉴日本的学说,将侵害法益分为生命健康等核心权利和除此之外的利益,并根据法益的不同而分别设定不同的判断框架。  相似文献   

4.
将物权包含的内容用债的方法进行保护不尽合理,物上请求权应是我国民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在知识产权领域,亦应建立知识产权请求权制度。知识产权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是知识产权所有人手求法律保护的两种不同的救济手段,其性质和功用不同。必须对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在知识产权侵害领域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法律,宜采取类型化的思考方式把握二者之关系定位。针对侵犯个体私益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除倚靠侵权法救济外,还可以适用包括人格权请求权、禁令请求权等在内的人格权编规范。然大规模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已损害社会公益,这使个人信息保护突破其私权属性,呈现出社会和公共属性。保护模式也从“人格权请求权+侵权请求权”的私益保护演变为“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私益诉讼”协同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宜以“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取代“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并提升检察机关的起诉资格顺位,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救济的通畅性。通过扩大适格被告范围,落实举证责任倒置、惩罚性赔偿等具体配套制度,来保障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救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加害给付中,债权人的合同利益与固有利益同时受到了损害,传统的合同法与侵权法理论无法对债权人进行合理的救济。责任竞合理论试图解释加害给付赔偿请求权的法理,但总存在着缺陷或不足。建立独立的加害给付救济制度是一种新的选择。其在责任的构成、范围、举证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的合同法与侵权法的规定,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加害给付受害人的公平救济。  相似文献   

7.
环境侵权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传统单纯地依靠无过错责任原则追究环境侵权人责任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而且环境侵权损害在确定责任方面存在困难,同时,我国现行的损害救济存在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损害的社会化救济制度势在必行。通过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公共补偿制度等社会化救济制度,能够使受害人及时有效地得到赔偿。  相似文献   

8.
我国 《民法典》 将生态环境损害纳入环境侵权救济范畴,以修复责任作为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承担方式.在环境侵权视域中,通过类型化研究传统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结合相关环境侵权案例中责任承担方式的分析,阐明了"生态环境修复"是"恢复原状"的扩张,《民法典》确立修复责任具有正当性.但是,《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仅规定修复责任请求权主体为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而在生态环境损害与人身或财产损害两类损害并存时,私主体并不能依据《民法典》享有修复责任请求权.因此,需要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法》或者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赋予私主体修复责任请求权.  相似文献   

9.
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是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环境侵权的特点,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应该是: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10.
第三人侵权引发的工伤事故责任,认定时往往出现工伤保险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竞合,并由此形成多种损害填补制度并存的局面,选择何种救济模式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通过介绍国外解决此问题的四种不同模式,结合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在确保全面赔偿和不违背"受害人不应因遭受侵害获得意外收益"原则的前提下,对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侵权赔偿竞合时的救济模式进行探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专利默示许可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侵权抗辩事由。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文章试图分析专利默示许可的理论基础、产生情形、具体内容,以期对我国专利默示许可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侵权责任法(草案)》已完成了三次审议,但从法工委起草的《草案》和学者提出的建议稿来看,我国侵权立法中要如何规定网络侵权尚远未达成共识。网络侵权应采以主体为类型化标准;网络侵权类型中的主体,其侵权规则应已较成熟,且排除与《侵权责任法》一般性规定中规则相同的内容,也要排除只适用于特定侵权客体,可通过民事特别法加以规定的情形。在立法编排中,网络侵权类型应通过以主体为编排标准作出集中规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各国专利间接侵权理论进行比较,可以反思我国立法上专利间接侵权制度规定的缺失。我国立法上规定专利间接侵权行为人的主观必须为故意;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范围未作限定,影响司法审判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将专利间接侵权与直接侵权作为共同侵权来处理,这种不适当的扩大将导致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  相似文献   

14.
侵权责任法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侵权责任法的功能具有二元化的特点:一方面是规范功能,即对侵权人违法行为的惩罚和制裁功能,为侵权责任法的直接功能;对被侵权人损害的弥补和救济功能,为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功能。另一方面是社会功能,即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为侵权责任法的终极功能。侵权责任法二元化的功能体系,是统一的和有机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共同实现侵权责任法的立法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博客侵权案件不断增多,由于我国尚未对博客问题作出专门的立法规定,在发生博客侵权案件时,经常在性质认定、责任承担等方面发生严重分歧。这对于依法规范博客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惩治违法行为人等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探讨博客侵权的构成要件,对博客侵权及其立法规制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环境共同侵权民事责任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共同侵权行为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社会性权益侵害现象 ,其民事责任在构成要件、因果关系、归责原则上都与传统的共同侵权有很大区别。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利益 ,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 ,必须对环境共同侵权民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专利诉讼逐渐成为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利器。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的实证研究与国外专利大国专利诉讼现状比较表明:国内外专利诉讼在法律制度与具体实践上的差异、我国专利诉讼高成本以及影响企业专利诉讼的主客观因素。预测国内外专利诉讼趋势,改变我国专利诉讼意识淡薄、加大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和企业自身维权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建立符合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和知识产权激励理论;从专利权的特征出发,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建具有合理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构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可使社会资源配置优化,形成无形财富的有效创生机制,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广告侵害著作权案件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注意义务的认定是界定各主体侵害著作权责任的关键。以可预见性及结果回避可能性作为判断标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负有审查广告是否侵害著作权的义务,广告发布者无此义务。根据《侵权责任法》关于共同侵权的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只有具有共同故意才构成共同侵权。在修订《广告法》之时应明确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在广告侵害著作权时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轻程序、重实体的问题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普遍存在,阻碍了专利权的有效保护。根据专利侵权的特点,适时地将阐明权理论引入专利侵权保护诉讼中,明确法官行使阐明权的范围,有利于提高专利侵权诉讼的效率,更好的实现诉讼程序的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