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史学是艺术性的科学,艺术性(审美特性)是史学运作的内在要素之一。本文就史学的审美要求、史学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审美特性对现代史学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做了初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卓玛吉 《考试周刊》2013,(11):137-138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应从优化家庭环境,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角度入手,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改进施教策略,增强家长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创建家庭道德实践环境,促进中学生知行合一;加强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社会德育环境的协调互补。  相似文献   

3.
生态审美是一种秉持间性姿态的审美活动,自我间性是生态审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自我间性审美尺度要求我们从生态整体利益出发,在知行圆融、身心和乐、全面发展等方面型塑符合生态道德的理想人格,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朝着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美境界发展。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认知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悠 《教育导刊》2003,(8):66-68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形式,对比研究了广州市流动人子女与常住居民子女的道德认知水平与家庭环境,探讨了家庭环境诸变量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道德认知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且通过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期望等变量为中介而间接影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为我们中华民族之崛起的又一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讲诚信。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就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而中小学生是培养诚信品德的最佳时期。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诚信品德而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是缺一不可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优劣将决定培养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为把受教育者(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培养成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由教育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活动。家庭德育主要涵盖德育环境、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和进步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婚姻质量的日益重视 ,离婚率在不断的上升。好多的家庭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地震。与此同时 ,由于离异而造成的子女在心理、道德、行为上的变异与教育问题 ,却不容乐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 ,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 ,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 :“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目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在现实生…  相似文献   

8.
曹爱民 《学语文》2005,(6):52-52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钻研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既学得懂学得快又能感受到美,进入崇高纯净的审美世界?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不断地总结中。我构建了审美式阅读教学模式。所谓审美式阅读教学,即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是教师高度融合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涵咏、体味、联想和想象等。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培养起富有个性的审美素养和富有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霍磊 《教育探索》2006,(3):99-100
一、重视声乐审美群体审美要求的理念应该纳入到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去 在我们一直沿用的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对于声乐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审美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审美要求却很少顾及,这在审美群体的审美意识日趋完善的今天.可以说是一种缺失。诚然,我们有引导审美群体提高审美情趣的义务与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审美群体的认可程度。其实.声乐艺术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存在和人们的审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生审美心理的个性形成,大多与环境与时尚有关。因此,除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美好的人生外,还应该构建学生健康审美心理的校园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看待社会生活的“时尚”,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美育的摇篮与基地。通过美化家庭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与业余生活实施家庭美育  相似文献   

12.
论素质教育对德育与美育交融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与美育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道德与审美以及德育与美育具有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美学原理对“美”“合目的性”属性的表述,表明了美具有善的功能,从而阐明了德育与美育交融渗透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不仅仅将“德”视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素质,因而德育必须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追求其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当今社会发展总趋势对德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檀传宝 《教育学报》2005,1(1):43-50
德育对美育所具有的辅助作用首先表现为德育通过对审美主体的原创性状态、原创性的活动的改造去促进美育。同时道德因素不仅影响美育目标的构成,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直接成为美育活动的内容本身。德育对美育的目标(人格建设)、内容(道德美育)、实践(行为美育)等美育过程内部环节也存在重要影响。德育对美育作用的解释必须特别注意分寸,否则就会出现将美育活动德育化或用德育取代美育从而葬送美育也葬送德育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缺失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道德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环境,家庭道德教育是每个人接受道德教育的开始,是每个人接受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然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不利因素冲击着家庭道德教育。拟就社会转型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缺失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美育应该是德育体系中的灵魂。年轻的学生们纷飞的思绪、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都是生命中最优秀的特质,这些特质正好与美育的特质相契合,因此加强学校美育势在必行。高职班主任可通过营造以环境美为中心的班级文化、渗透美育因素的主题班会,来实现美育德育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心灵。  相似文献   

17.
德育审美化是近年来提出的旨在解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之间矛盾的一种德育思想。对德育审美化的研究历程以及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发展进行回顾,系统地介绍德育审美化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德育审美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育和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德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和品质,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审美道德功能的内在机制问题,是审美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认识还比较含糊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认为美与善的相互联系、情与理的相互沟通、形式和内容的相互作用是审美道德功能产生的内在根据。而审美主要是通过以美养性,以美载德,以美导善,以美消恶等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其道德功能的。  相似文献   

20.
人们至今仍然喜爱老电影《刘三姐》,是因为它切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刘三姐》与当今受众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事件的正义性和行为的道德感;生活的亲近感和环境的灵性美;人物的亲和力和形象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