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陈勇 《文教资料》2010,(27):231-233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的背景下,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及心理疏导等工作,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高职院校应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常规就业指导工作.如职业生涯规范辅导等,培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以促进其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就业状况,创新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工作机制,对提高学校整体就业率,促进高校各个专业健康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科专业在工科院校专业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得的就业机会偏少、毕业生缺乏针对性指导是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通过全员参与、搭建平台、系统指导、全程服务、心理辅导等有效措施,全面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能够切实增强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发现,体育专业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的形成因素主要有近年的就业率和就业走向、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薪金、地域心理预期与现实的落差、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家庭状况等。应对体育专业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应提升其自我认可意识和竞争能力,科学制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帮助体育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此外,体育院校要积极与体育专业毕业生家庭沟通合作,帮助体育专业毕业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郑州师范学院初教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提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我们对本校初等教育学院的146名2014届专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从就业心态、就业准备、就业意愿、自主创业准备等五个维度展开,获得了一些基本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存在着就业心态不佳、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意愿脱离现实以及自主创业意向较弱等问题;学校需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班主任、辅导员应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积极、务实的就业价值观,同时应当加强学生的学业管理,增强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其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其他高校相比具有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非农专业就业难、农科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等劣势,把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新媒体视野下开展,将会对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笔者从学校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意向、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对1000名大四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在就业渠道方面,大部分毕业生是从招聘网站、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得就业信息;在就业意向方面,许多毕业生倾向于去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到西部单位;在就业影响因素方面,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找工作过程中的不公正因素、薪酬待遇不足和学校名气会极大影响就业。综合分析这些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大学毕业生健康择业心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77):149-150
文章为探讨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72名成都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及其对专业建设的看法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受访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8%,65.3%的有过工作变动,收入普遍偏低,就业最多的领域是企业(43.1%)和教育培训及公益事业(20.8%),受访毕业生中有77.6%的认为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习对自己有帮助,并对专业的实践体系、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育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率以及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表现同中有异.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08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分析两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各自的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探究体育学院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分析——以体育专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梳理法、调查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对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应向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能力培养与服务,毕业生自身应积极做好就业准备。高校应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现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当代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现象(一)就业准备阶段的不良心理现象1、依赖心理。部分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只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2、观望心理。部分毕业生对眼前的招聘单位或就业信息“按兵不动”,认为提早签约会减少自己充分选择的机会,处于继续观望和等待的状态。3、自卑心理。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外貌特征无明显优势、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技能特长不突出、…  相似文献   

11.
艰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长效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思想不稳定、工作条件艰苦等原因,在就业时出现了一些误区,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阻碍了艰苦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艰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中探讨艰苦专业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建设,实现毕业生与单位、行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毕业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专业和学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比较大,成功就业的毕业生更加看重所应聘职位今后的发展空间和培训机会,更喜欢实践类较强的就业指导方式等。通过调查,并依此提出对策,为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提供实际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明霞 《考试周刊》2012,(67):165-166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工科专业,尤其是涉及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不适合女性工作的学科,女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使得女生在就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心理。本文分析了工科类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产生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措施以帮助解决心理困惑。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困难的就业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开始出现焦虑、自卑、依赖、攀比、等待等心理。为帮助学生消除负面的心理影响,学校、家庭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实践教育,加强幼儿园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为毕业生就业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让毕业生以健康的心态参与就业竞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试从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就业心理辅导的基点、毕业生就业操作的心理指导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为例,分析行业特色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点,特别针对行业分布不均和行业性就业不突出等问题,针对目前大批人才脱离行业特色领域而进入信息产业发展等问题,在就业引导、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以期对行业特色高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入手,分析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常见心理,提出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对策,引导高职毕业生客观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态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推广高等教育的重要尝试,高职教育中的就业率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目前的高职毕业生中,就业情况大体良好,许多毕业生都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与中学学历的毕业生相比,就业情况明显更好。但是部分专业仍然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高职毕业生为对象,分析了其主要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并提出了心理调适方案。  相似文献   

19.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炳玮 《高教论坛》2004,(6):173-175,17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观念跟不上形势,包括就业期望值过高、存在求稳心理、依赖心理、盲目攀比心理等,要想顺利实现就业,必须树立竞争观念、自主创业观念、知足常乐观念、奋斗观念、职业观念,应重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20.
《海南教育》2013,(8):38-38
<正>在这里,我们对中职生就业存在的常见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同学们就业或择业时参考。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类型及问题1.就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普遍要求就业单位工资待遇要高、工作环境要好,甚至有些酒店专业的学生还要求酒店的星级标准。2.就业的前瞻性意识差。只顾眼前利益缺少超前意识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