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2.
庞金友 《教学与研究》2008,225(2):65-71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保守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和"小政府"理论,倡导"弱政府、强社会"的关系模式,并提出民族国家收缩、公民社会扩张和全球治理兴起三大假设.以哈贝马斯为首的新左派基于"合法性危机"理论,反对市场逻辑和新殖民主张,寄希望于"超民族国家共同体"使现代国家摆脱全球化困境."第三条道路"则走在两者之间,既兼顾民主和福利,又重视市场和公民社会,力求在国家与社会、安全感与灵活性、理性调节与自发秩序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压力下,国家与市场日益分离,造成现代民族国家治理结构的衰落,福利国家面临解体,而目前尚未出现其功能上的替代物。面对民主国家治理结构的尴尬,哈贝马斯认为民族国家已转变为“后民族国家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从全球化的市场中孕育出政治治理的合法形式,为福利国家解体后资本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张力找到缓冲点,其中欧盟的形式就是其典范。  相似文献   

4.
受到新公共管理浪潮的影响,大学治理与模式的转型被置于"新自由主义"的卵翼之下,其市场价值和社会目标之间的冲突导致治理分支之间的张力。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公立大学在私有领域"共享治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大学治理ABC模式,试图融合学术治理、商业治理和企业治理三大治理结构之间的冲突,完成对大学传统"竖井式"治理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推动了学术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维度研究.而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国家治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代政治文化能够通过理性启蒙、法治熏陶、民主包容等途径树立现代公民角色,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国家认同,从而降低国家治理成本.中国应立足当前的发展现实,构建以现代理性公民、软治理、法治精神为基础的现代政治文明,重塑现代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概括出抽象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市民社会形象给予历史区分,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个重要成就。它不仅决定了马克思既对现代政治国家进行批判也对现代市民社会进行批判的革命彻底性,而且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正确理解现代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无疑具有社会启蒙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推进以个体主体性的生成、社会公共性的回归和国家合法性的落实为归依,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前提的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治理的结构性转型表明,合作是其内在逻辑和基本方略。现代国家治理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架构,更需要稳固的社会基础。作为一种治理型民主,协商民主能从社会基础的角度有效承接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需求,它能培育现代国家治理所需的参与主体,促进生成现代国家治理所需的社会秩序;同时,现代国家治理则在政治生活领域和社会空间为协商民主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二者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在协商、合作构成现代国家治理和协商民主共同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培育适应其成长发展的公共精神成为二者共同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理念的提出,使我国的国家治理模式由统治型向治理型转化。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参与形式,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前提下,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参与路径,增强了政府和社会的自身治理能力,并通过政府和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呼吁"式政治参与,使我国的政治生态更加民主、自由、公正、法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道德作为人对人本身及人的世界的特殊"立法"在国家治理中不可缺席,尤其是当前社会失德现象的不断泛化对国家稳定和民生发展的负面影响迫切诉求道德的在场。这一诉求既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再现与新生,也并非资本主义道德的嫁接或移植,而是以"人"为价值本体、以理性为认识论基础、以现代政治文明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为核心的新道德的在场。在宏大的现代国家治理论题下,道德的新构需要行使国家治权者的德性示范、现代公民性的觉醒与理性的培育、法治的同构以及融合"形而下"与"形而上"完整性的道德的哲学诠释的共时建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构大学内外部治理之间的新型关系以实现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正确理解大学内外部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从价值逻辑、政治逻辑、行政逻辑、社会逻辑和文化逻辑等多向度关系逻辑加以把握。依据不同关系逻辑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强弱,将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调适模式划分为科层式调适模式、法人型调适模式和市场化调适模式等三类。在客观分析中国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围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这一目标,提出了以实现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自主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调适模式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现代性社会文化向后现代性文化转型。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大学治理经历着理性官僚制和参与治理模式的碰撞,目前后者还不能彰显高校治理民主的本质意蕴。根据社会"善治"的主流思想,大学治理应该重新定义大学利益相关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实现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实现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权力结构的网状化;需要在多元主体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的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12.
地方大学治理:特征、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大学治理是指在地方大学、地方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互动与合作中谋求地方大学的善治,其治理结构和功能均呈现独特性,相应的治理模式也展现出复杂性。地方大学的治理模式应当是基于治理理论和办学特色基础上的价值选择,选择行走于认识论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现实主义价值观。地方大学的治理条件包括健全保障大学治理的法律法规系统,规范地方政府在大学治理中的角色,变资源配置的行政主导型为市场引导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大学新使命及创新型大学的出现、高等教育财政紧缩等内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管理变革势在必行。我国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的新型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以多元共治和依法治理为基础的大学治理正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大学治理呈现出理念、逻辑和方法等方面的转型,突出强化在大学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吸纳社会人士,转变政府角色,增强学术权力,努力建构既反映大学治理基本价值,又符合我国现实境遇、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政府依法行政、管办分离,大学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依法参与、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4.
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多元化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行。我国目前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权力构成虽然具有相应的法律来源,但在运行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失衡。重构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确大学外部治理结构中政府与大学的权力界限,平衡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政治领导权、行政权、学术权以及民主参与权的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校内部的集权倾向十分严重,内部治理结构亟待改革完善,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切实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四项基本制度;第二步,打破现有法律框架,通过修改《高等教育法》,构建一个各利益群体多元参与、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分权式、民主高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变革中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动力只能来自国家和政府的强力介入。  相似文献   

16.
治理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方式。国家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实践,旨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宣传治理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需要治理的理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交往过程中需要运用治理理念和方式,同时需要关注社会治理环境变化,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关注、服务治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宣传与探索并用,通过对治理的独特贡献来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形象,以新思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多元化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行。我国目前大学治理结构中多元权力在运行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失衡。重构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与学校的权力界限,合理配置大学内部的政治领导权、行政权、学术权以及民主参与权。通过建设大学章程、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开放民主参与等多种途径监督与制约权力的运行,保障大学治理结构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深入,以公民社会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蓬勃发展,并对政府治理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公民社会内在的价值意蕴,使政府治理职能的应然价值目标被确立,这种耦合更多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政府治理进程中职能的让渡与回归,有利于建构公民、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政治进步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米歇尔·福柯的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显学,其理论旨趣为探讨新自由主义政府如何运用知识技术塑造现代主体、实现主体自我管治。但福柯的治理理论与美学、文化研究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的阐释。联系福柯后期的生存美学观点,可以推论福柯治理理论是一个趋向美学分析的文化政治概念。托尼·本尼特在考察了美学学科诞生、美学知识型的出现与政府治理需求之间的时间上同步和内涵上的协同关系之后,提出从治理实践的角度来研究治理理论,将治理理论延伸到文化机构、文化政策、文化代理人等文化实践运用中,这种物质化研究美学的方法迥异于超然批判性立场的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理论体系,也是一种政治理论学说。围绕国家与市场、自由与民主、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这三个核心范畴,新自由主义建构了一种新的社会政治模型,这种模型勾勒出了遍及全球的政治转变的条件。为准确把握新自由主义政治学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必须梳理、归纳新自由主义政治学的理论主题,揭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破解新自由主义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