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是大学外部治理结构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为案例,用权威—目的二分法的理论框架从权力视野来分析南科大现有的外部治理结构对学校发展的制约,指出话语权的缺失是南科大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中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政府部门向大学的分权重建大学的话语权,通过分权提高地方政府在改革中的话语权,从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治理走向分权的市场模式的治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2.
大学外部治理中存在政府、社会与市场三个核心权力要素。根据三个权力要素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同形成了"政府控制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社会服务型"等三种大学治理模式。我们需要从现实国情来综合权衡,对现有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创新大学治理模式,既要保证执政党与国家的有效介入,还要强化国家与社会的强力合作,同时防止市场力量的无限干预。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构大学内外部治理之间的新型关系以实现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正确理解大学内外部治理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从价值逻辑、政治逻辑、行政逻辑、社会逻辑和文化逻辑等多向度关系逻辑加以把握。依据不同关系逻辑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强弱,将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调适模式划分为科层式调适模式、法人型调适模式和市场化调适模式等三类。在客观分析中国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最后,围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这一目标,提出了以实现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自主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大学内外部治理关系调适模式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大学变革的重要前提。其治理结构与运行模式既体现大学和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外部交互关系,又体现大学内部管理的绩效与效益。具体来讲,大学治理结构是指对于大学内部以及外部各利益主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治理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公众和市场等内、外部相关权力主体,其组织隐喻因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的组织隐喻会使大学做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选择,选择结果代表了治理模式背后的价值取向。美国学者鲍曼·李认为,大学有"工厂"、"家庭"、"丛林"和"剧场"四种隐喻,它们可能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大学之中,也可能存在于一所大学的不同情境之下,这反映了该组织"科层"和"知识"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6.
合作伙伴:治理视野中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新愿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作伙伴是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传统政府与大学之间控制与被控制关系造成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受到削弱、大学竞争市场难以形成、厌恶和阻碍创新等诸多弊端,同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以及国外政府与大学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我国政府与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构建我国政府与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路径有:改革大学单位制、推行大学法人化、重构政府公共权力、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和建立参与协商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以珠江三角洲四所地方大学校长为对象,进行教育叙事探究,以了解地方大学参与者眼中的大学治理,了解他们的立场和理念。校长们就地方大学的生长环境、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地方大学与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叙述,从大学校长的个人经验叙事角度揭示了地方大学治理的历史真相。由此分析了影响地方大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即地方大学治理是一个在互动中学习的过程,政府权力边界模糊是矛盾的制度原因,大学价值观的分歧是矛盾的观念原因,地方大学定位的争议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地方大学的发展受制于三种外部力量,等等。  相似文献   

8.
地方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内部运行体系的效率性和多元价值整合的协调性等基本内涵,其进程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间资源竞争态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面临着改革发展相对滞后、政府依附关系显著和阶段性制度障碍叠加等现实困境。为此,地方大学必须以领导体制创新回应地方政府、大学、业界、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优化内部运行结构,并以大学章程的法制化和投入体制的多元化等路径创新推进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的渐进改革,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自主权为核心构建大学治理的实证分析框架,将其分为程序性自治、实质性自治、人事治理以及资金治理四个维度。通过对政府中心、学术自治和市场驱动三种大学治理经典模式的比较,证明该框架具备基本的操作性能,能够为大学治理的纵深性探索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大学治理的有效机制。它有利于大学组织身份的重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大学多中心的治理机制的形成并可以有效防范办学行为的失范。我国大学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制度性动力不足、竞争性不足以及监管体系缺失等问题。为提升大学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参与性,政府要以"市场培育"为重点,完善大学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体系;加强制度与法律建设,规范政府与大学的服务买卖行为;优化大学治理结构,提升大学办学水平与市场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11.
谢宇 《成人教育》2022,42(1):39-45
依据协同治理理论,老年教育资源协同配置框架主要包括多主体参与、驱动力、协同行动力等三个核心要素。针对老年教育资源配置困境,我国未来应完善政策制度环境,激发多主体协同驱动力,聚合多元资源优势;强化政府领导力,构建协同治理制度;融合信息技术要素,提升多主体协同行动力,增强资源配置效能;规范资源开发标准,落实协同治理考核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老年教育资源“普惠公平、优质均衡”的供给。  相似文献   

12.
陈晔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4):33-38,45
企业家精神是江阴政府与市场关系得以趋向平衡的重要观念因素,其孕育、嵌入与扩散也是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内生结构逻辑。面对治理现代化总体目标,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关键是以建立良好社会秩序为指向,摆脱路径依赖,以集成化实现区域治理现代化。江阴需要进一步拓展政府"强"的具体维度,将企业家精神中的风险把控能力和持续创新意识注入不同主体之间的责、权、利配置之中,以主体社会化、体系法治化、效能标准化实现政府治理创新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完备的大学治理体系是提升大学治理有效性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呈现规制化特征,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大学、大学与院系、学术与行政的治理关系中。造成我国大学治理体系规制化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完善、集体主义文化的过度张扬、大学组织的学术传统不深厚等。基于院校运行的微观维度,新时代推动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去规制化改革,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的组织属性,培育学术文化;扩大院系组织自主权力,激发"学术心脏"活力;改革一元化权力运行模式,增强专业权力的影响力,努力探索其变革之道。  相似文献   

14.
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是推进公立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权力结构关系与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必然会遭遇"官本位"行政文化、行政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行政化管理惯性、既得利益集团及高等教育政策治理思维等各种阻力,但其也具有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高等教育治理发展趋向、高等教育去行政化国家战略、师生内在需要等基本动力支持。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阻力大于动力,我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去行政化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通过重塑大学精神、破除政府行政化管理模式、改革内部权力配置机制,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推进高校教育法治等基本策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过程是学术、市场、政府三种配置力量不断调整与选择的过程。“三种配置力量制衡”模型可用来描述在三种配置力量的作用下能够实现资源相对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转换过程的考察表明,确立在法律框架下的产权主体和产权制度,确立政府在新的市场经济与法制框架下的行为“重构”,是实现资源配置相对优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约束条件。大学组织治理模式深受社会制度的约束,我们应该研究它的不同组织治理模式与市场、政府、学术三种力量制衡背后的制度关系,从中把握某种规律和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制度主义中的制度同形与路径依赖理论是理解高等教育变革的有力工具。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系统扩张,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民众对政府管理方式的质疑以及市场化办学意识盛行。为了面对新的高等教育环境,德国大学引入了新的治理手段,如签订目标协定、引入绩效拨款、加强大学校长权力、设立大学理事会等。综观德国大学治理制度改革,其存在着向新公共管理制度靠近的趋向,也存在着明显的改革路径依赖,即沿着传统的洪堡大学模式在缓慢前进,国家和教授的权力依旧在大学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政府中心论的研究视角限制了人们的讨论范围和思考能力,治理理论主张从一种更为灵活的互动论视角,从政府、市场、企业,公民、社会的多维度、多层面上观察思考问题。治理理论是补救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的不足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府改革。对于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同时实现治理理念的更新、治理工具的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政治和行政改革所面临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8.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9.
从组织经济学角度看,社会资源配置有三种方式:组织、市场及组织与市场之间的混合方式,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同样有三种选择可能。受科层管理模式影响,政府管理高等教育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这种状况不能很好地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需要,而市场化既不能保证高等教育巨大外部效益的实现,也没有实践经验的一般性支持。因此,形成组织内契约关系,将兼具两者优势和降低两者风险,具有制度设计上的绩效优势,应在当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试点中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