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真福 《中学语文教学》2007,(1):F0003-F0003
由北京大学诗歌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新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诗人、诗论家、记约百人相聚在北京大学和友谊宾馆,共同研讨两岸四地新诗创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二十多年来,两岸经贸交流获得了长足发展,推进了两岸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两岸不同属性经济空间的交接、重组和整合,使海峡经济区日益显现出来。然而,由于台湾推行限制性两岸经贸政策,迟滞和延宕了两岸经贸交流的时空演进,从而使海峡经济区存在诸如“信道阻塞、”“网络结构单一”、“偏在”等问题。但“障碍”是一时的,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洪流的推进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主导下,两岸经贸交流的深化发展、海峡经济区的发育完善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两岸加入WTO后,在WTO组织框架内,两岸经贸必将进一步发展。一年多来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投资和大陆商品进入台湾做了一定程度的松绑,有利于两岸经贸。但台湾当局至今未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片面限制祖国大陆资金入台,迟迟不实现两岸直接“三通”,阻碍了两岸经贸的发展。两岸经贸,今后要靠两岸企业借助市场机制来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格律诗的起源,它的特点,并把它与汉语格律诗相比较。然而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并无定论,本文探讨了英语格律诗的一般翻译法,即“以顿代步”和“以字代音节”这两种翻译法。但是由于英语诗歌和汉语诗歌在节奏,压韵方面的根本区别,英语诗歌的“顿”和汉语诗歌的“步”,以及英诗的“音节”和汉语诗歌的“字”是完全不同的,故不能照此来翻译英语诗歌。本文最后提出在译出诗歌的内涵的同时,不受英语诗歌形式的限制,不拘一格地翻译英语诗歌。  相似文献   

7.
到今年5月20日,陈水扁在台执政就届一年了。尽管陈水扁在其新世纪《元旦文告》中说出了“一个中国原本不是问题”,却至今不能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尽管他一再声称“把握机会之窗”,恢复两岸海协会和海基会对话,却一直回避1992年双方以口头方式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并坚持“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交流;而且还说什么“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统一不是惟一选项”,继续搞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行动。台湾当局领导人缺乏缓和、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致使两岸政治僵局无法打破。“一个中国”日益成为两岸…  相似文献   

8.
锐始懈终     
古人曾将诗歌的起结分别喻为“凤头”与“豹尾”,即要求开首美丽,出人意表;结尾响亮,有如撞钟。从诗歌的创作情况来看,往往是“凤头”易得而“豹尾”难成。其原因就如陈仅所说:“入手时一鼓作气,可以自主,至结句鼓衰力竭,又须从上生意,一有不属,全篇尽弃,故好者尤鲜。” (《竹林答问》 )张祜的《题润州金山寺》便是一首锐始懈终之作:   一宿金山寺,微茫水国分。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因悲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全诗描写了金山寺胜景,致使后人不复能措手,几同崔颢《黄鹤楼》诗,故古人推为…  相似文献   

9.
谢佳 《语文知识》2014,(5):83-85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试题设置、考点分布。在“守正”基础上“出新”,更加注重从诗歌的特点、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诗歌的目的等角度设置题目,逐步回归到对诗歌阅读的基础和本质进行考查上来。在此基础上,2014年应活用“三招”进行备考。  相似文献   

10.
《反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和平统一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作用等方面来看.它是为了反对分裂国家,促进和保证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而不是一部战争法,不是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与台湾关系法》是一部“和平分离法”,从立法目的、基本内容等方面来看,它是要维持两岸“和平”。强化两岸“分离”。该法对台湾问题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在蒋经国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离”(一个中国);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它强化了两岸“分裂”(一中一台)。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11.
丘逢甲一生跨海峡两岸,且有出游南洋的经历,作为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对其诗歌研究具有起步晚、范围广、欠深入、争议多等特点,从对其人其诗研究的历程着眼,主要梳理了大陆及台湾有关研究线索,并通过对其诗歌研究特点及现状的讨论,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13.
当代诗坛人才辈出,作品多,时间跨度较长,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冯永军《当代诗坛点将录》综论当代诗坛形势,依照传统演义的方式,排分诗坛座次,议论高下,以诗论诗,相对公允,知人论世,间见会心,基本上可以认同。但其点将和排位,仅以大陆甚至上海诗坛为中心,未能放眼世界,过于狭隘;且采用褒贬互见的态度对号入座,除招揽名流入座之外,甚至连表现欠佳带有恶评的诗人也可以占一席位,结果留下了称号不太好的26个空位,难以安排适当的诗人入座,悬而未决,颇有遗憾。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既是中华诗词发展的出发点,又是中华诗词发展的落脚点。解决诗词中华大众化的问题,首先要处理好坚持“二为”方向和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元化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继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要表现新内容反映新生活,倡导新诗风创造新语境,提倡新声韵探索新诗体,第四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界就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有一场激烈的争论.双方就立场、语言、诗歌创作方式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时间上拉开一段距离之后,我们可以借用福柯的"词与物"的概念来区分这两种立场.  相似文献   

16.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作为中国韵文文体的唯美演进期,诗体风貌在艺术质素的迅猛增长中逐步实现唯美化演进过程:由情真辞质的古诗十九首体貌,经气盛辞丽的建安诗体貌,最后形成绮靡典丽的六朝诗体貌。汉魏六朝诗体的唯美化进程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它为唐代文情并茂的诗体形成,准备了足够的艺术条件。  相似文献   

19.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学者看来,七言古诗是一种体制独特的诗体。明清诗学界也对七言古诗的概念、源起、篇制、结构、章法、声律、风格特点等方面作了广泛的探讨。他们对七言古诗的讨论显示出明确地辨体意识,他们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七言古诗和歌行、七言乐府关系的认识;二是对七言古诗篇制章法的认识;三是对七言古诗声律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