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等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共生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方面,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及文化责任决定了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又在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及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于此,我们可以依托多学科优势,加快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步伐;以高校文化资源库为载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实践平台,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机制,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小学教育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高校教育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理论研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政府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对孩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口传身授"、"言传身教";开发网络教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闽南木偶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在地方高校大力开发和建构其教育课程,把木偶艺术文化融入高校的公共课程和艺术专业体系。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喜爱木偶艺术的观赏者和专业人才,将促使闽南木偶艺术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相似文献   

4.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闽南木偶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在地方高校大力开发和建构其教育课程,把木偶艺术文化融入高校的公共课程和艺术专业体系。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喜爱木偶艺术的观赏者和专业人才,将促使闽南木偶艺术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相似文献   

5.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的人才培养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高校在当今社会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作用也显得非常重要。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任务大体有三:培养高素质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培养关心、支持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应该通过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环节综合实施。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牵动着每一个燕赵儿女,而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沧州落子戏、耿村故事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新的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建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上,通过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同时,更应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注重保护中和保护后的教育传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承袭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亟须加强保护。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剧团、文博等单位相比,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就是将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因此,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等教学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坚 《高教论坛》2012,(5):78-8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正在或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探讨。其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化建设成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高校“非遗”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建议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学科化建设与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应从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的定位、满足高校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育、传承的需要几个方面着手.在课程实践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实现高校引领文化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资源、教学资源,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利用高校这个平台,研究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扩大影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水平,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专业。  相似文献   

12.
地方民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平乐疍歌是广西地方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平乐疍歌濒临消亡,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民歌教学与传承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师资、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平台等渠道进行民歌传承探索,既能促进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又能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烹饪教育课程资源相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特点,其在外在表现上还具有体验性、实践性和人文性。"杭帮菜"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烹饪课程体系面临的困境为:"非遗"资源向课程要素转化之困,烹饪教师对"非遗"资源的接纳之困,由"师徒相授"到职业教育转变之困。"非遗"进入烹饪课程资源的研究路径为:研究"非遗"资源的申报,熟悉"非遗"资源的研究成果;做好"非遗"资源进入烹饪课程资源的筛选工作,建立"非遗"资源库;做好"非遗"资源库利用与课程教学领域的对接工作。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迫切面临的一项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工程。文章通过对南阳大调曲子的现状及传统传承方法的分析,总结了南阳大调曲子走进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课堂的这种新形式的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新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开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吉林省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专业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机制、健全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机制等改革方式。结合吉林省优秀地域资源和文化特点,关注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特征,探索新时代语境下高校美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思路和新策略,完善吉林省高校创新型美术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社会情境下人们生活方式的自然展现.由于社会变迁和全球文化趋同化,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文化生境破碎化、受众群体缩减化、传/继承人断层化、社区保护意识弱化等困境.为此,在旅游发展中,需要对其进行“生活化”利用,还原或部分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社会情境,对其进行开放式利用,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地,真实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生活情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专项资金补助机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使得旅游者能够在“惯常”生活情境中真实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城市文化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又需要专业的人才和专门的机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职能。廊坊虽是一座新兴的小城市,却拥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这是廊坊文化建设的一大资源,在保护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积淀,更是未来文明的母体,孕育未来文明的基因.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势必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理论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以吴桥杂技为个案,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探讨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教学目标不明、课程设置不够规范、课堂教学组织随意、教育教学研究普遍落后等现象。笔者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按艺术史论与基础知识类、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类三个层面建立课程体系的设想,以促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