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内涵区别是德育目标传递方式不同。二者主客体关系区别是:显性德育的德育主体"可视",德育客体是被动"接收";隐性德育的德育主体"隐形",德育客体是主动"接受"。二者功能区别是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显性德育的优点是快速、广泛,实施周期短,易于操作;局限性是"灌输"色彩浓厚,效果难持久。隐性德育的优点是避免硬性"灌输",效果持久性强;局限性是难实施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实施周期长,操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2.
刘青 《教学与管理》2021,(10):11-13
德育敏感性,即捕捉德育契机的能力,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能力.在德育成为教育"重中之重"的当下,德育还存在很多短板,其中较为突出的短板是部分学校将德育教育课程化,非德育课教师德育敏感性缺失,重视教书、忽视育人.提高各任课教师的德育敏感性,从"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拓展,以课程为载体将德育渗透到每门功课的教学中,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形成还处于"他律"阶段,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主体,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用"师爱"推进德育的"深度",用批评强化德育的"力度",用家访拓宽德育的"广度"。  相似文献   

4.
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对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重新审视。就词源本身和现实德育问题来考察,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均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这是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原本就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学科教学应将德育"体现"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融入"进去。  相似文献   

5.
隐性德育是一种与显性德育相对应的德育形式,是通过学校整体德育环境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受教育者传递德育信息的教育活动。隐性德育内容是一种隐蔽的,"润物细无声"的融于师生、生生日常活动和交往中的教育内容。隐性德育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教育者应根据自己的教育"意图",有意挖掘和选择。  相似文献   

6.
李焰 《教师》2013,(22):58-58
"教书育人""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单要讲授本门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得立足文本,探究其蕴含的文"道"。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特点是"渗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不能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天马行空地讲授大道理,应该符合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节日是道德的寓所,道德成就了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历久弥新,文化底蕴深邃,德育价值丰厚。国、家、人既是人们自我定位、民族认同、追根溯源的重要单元,也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分析与整合的重要线索。国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根",家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线",人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本"。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知性德育的极端化导致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使德育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生活德育在批判知性德育的同时,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生活"割裂,使"生活"概念化、理想化和绝对化,跌入非理性的泥淖。实践理性德育汲取了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使普遍的道德法则深入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高校德育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实践在方法上过于"僵化"、内容上过于"窄化",效果上极大"弱化".借鉴西方高校德育的理论、实践与经验教训,从而创新我国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德育不仅需要让受教育者树立对于和谐社会的"共识、共建、共享"的重要观念,还要切实地在德育实践中体现这种"共识、共建、共享",在德育过程中形成一种以共享为基本特征,多主体共同参与并能尊重差异的多元、多层次的"德育共同体"。这也意味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德育应当与社会和谐共享的理念相适应,在教育过程的实践模式上实现适应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坚持德育为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主题之一;德育,也是我国一直排在首位的教育形式.但与此同时,德育也遭受了最大程度的质疑.德育空泛化、表面化、被虚化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被动德育""形式主义""一厢情愿的德育"还较为普遍.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心"是德育的魂,只有"人心"的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这便是我思考德育精细化管理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除了具有实验教学的一般功能之外,还因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功能,主要包括:提供"情境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促成"转知成智",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德育为首",还是"德育就是质量",德育首先在于"作为"。"作为"比"地位"重要得多。我想,学校德育的"德"首先应当是谦卑。在地位上,不去争第一还是第二,不要去讲"德育最苦最累"。学校德育管理部门要学会换位思考。想一想,教学研究部门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怎么不重要、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是有层次的,思想道德是有高低的,德育也应该是有梯度的.所谓德育的"梯度",这里主要指德育的任务目标有高低之分,德育内容有其自身发展进程,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有其先后顺序,德育评价要有区分度.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9,(5):93-96
王阳明心学区别于程朱理学的主要地方,在于王阳明倡导"心即理",将代表主体意识的"心"等同于宇宙本体,与此呼应,他还提出"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出"心即理"实则表明德育应高扬人的主体性;他指出"学莫先于立志",实则表明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他的"致良知"说,实则意味着德育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7.
<正>李庾南老师本身就是好的德育课程。她首先用刻苦自学、勤奋成才的事实把自我"修"成好的德育课程;其次,她"用自我来教学",推己及人,将教学方法变革与创新的逻辑起点确立在自学之上,在教学中不断实现自身作为德育课程的价值;最后,她还通过故事讲述、成长经历分享等,适时为学生生成师本显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8.
现行中小学德育工作学生参与不够,实效性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尝试着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德育工作中,这既丰富了德育内容,完善了德育功能,又丰富和改进了德育方法,内化德育目标,变"外求、他塑"为"内求、自塑",同时还帮助教师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9.
德育就是育"德",就是育"人",就是思想品德教育。教育中注重"思想科学化、内容系列化、途径一致化、方法多样化",倡导育人多元理念,提高小学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德育美育化之价值的多维寻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美育化并不等同于德育审美化和美育育德,其基本含义是"像美育那样进行德育",是以德育为目的、本体和形式,运用美育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德育,其核心是把道德学习由规范传导过程转变为德性审美过程。美育化之于德育的价值主要在于:昭示着德育传导非功利的、超越性的、自由的德性和人格追求的精神取向;强调以品德心理与践行能力取代终结性品质目标的德育目标观;确立以同构和移情为心理基础的德育基本方法论;形成了以"德—美—德"转化为基本过程、以情感培育为中心、以潜在影响和生活叙事为特征、以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德育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