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济宁,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依泰山,南控淮泗,东接沂蒙,西傍黄河。大运河的开通和繁荣,使得济宁"南通江淮,北抵幽燕"。漕运给济宁地方经济带来极大影响的同时,也对本区信仰格局产生极大冲击。本文以时间为主线,考察济宁地区漕运与地方信仰格局之间的关系,进而透视漕运对区域社会信仰体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为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要道,长期的开凿、漕运、维护和管理使得大运河成为南北文化传播交汇的重要通道,也是南北不同区域方言接触的重要通道。研究有关语言资料可以发现,山东、河南和江苏运河沿线地区的方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其方言的声母、韵母和词汇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应该是大运河留下的语言"印记",可称之为运河方言特征带。  相似文献   

3.
漕运起源于先秦时代,自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南至余杭,北达涿郡的长达5000余里的水上运输线,从而使古代漕运跃进到一个新阶段:至元明清时候又通过山东将运道拉直,成为一个新的运河系统、一条名符其实的“漕运”。这条贯穿南北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古及今,无不对此充满赞誉和自豪:“世界最早的伟大工程;”“运河史上无与伦比的创举”;“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东方巨龙”……但是,如果我们把大运河漕运放在传统中国社会环境中用发展的眼光作以综合性考察,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尽管大运河在统一多民族的封建集权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及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诸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与世界上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经济运河”不同,具有纯政治意义,不妨称作“政治运河”,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从而对传统社会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尤其是明清时期,它如同一条动脉大血管不断给行将就本的封建肌体输送营养,使其延年益寿、日趋僵化而迟滞不前,因此,不可不认为大运河漕运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对隋唐以降的大运河漕运作一宏观审视,从政治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产关系诸方面探索它对传统社会的消极影响,揭示其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凝化与延缓作用。乖谬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基因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河南大运河在大运河流经省份中具有特色资源优势.文化和旅游融合为国家文化公园的题中之义、时代趋势.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基于建设河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构想,提出构建"一核一带四区"的空间布局,以生态整治和文化传承两方面为着力点,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开发文旅产品,塑造鲜明的"隋唐运河"IP品牌.最后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制度、保障措施落实等方面保障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相似文献   

5.
清帮是大运河的漕运水手和罗教在杭州附近相结合的产物.漕运空闲时,水手集结于大运河南端,借住罗教庵堂.清政府为禁止秘密结社,扫除罗教庵堂,结果事与愿违,促使水手秘密结社淡化了宗教色彩,在船上进一步帮会化.道光、咸丰年间因运河阻塞,改为海运,大批漕运水手失业转化到陆地谋生,转化为盐枭集团、土匪等,其中也有反抗清政府的.近代上海商贸发达,五方杂处,是清帮最理想的温床,上海清帮势力大发展和租界当局以及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官员的贪污是分不开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清帮势力渗透到社会各界,成为黑社会势力.  相似文献   

6.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潘镛先生著的《隋唐时期的运河与漕运》一书,即将由三秦出版社出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出版发行室发行。该书除前言、结语外,共三章、十节,内容包括:《隋唐以前河运的历史回顾》、《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形成及其漕运》和《唐代的运河与漕运》。书中附有示意图8幅和照片10幅。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听过一节高三历史复习课,课上复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与经济"。首先老师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从秦朝的灵渠、隋唐的广通渠、南北大运河一直到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后有一个学生提问:"老师,历史上的漕运是怎么回事呀?"这位老师略有迟疑,然后稍作思索说  相似文献   

8.
敬淼春 《东吴学术》2024,(1):121-127
当代大运河的保护与建设不可忽视历史时期运河的演变历程与启示。江南运河的水网演变过程深刻反映出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漕运是塑造江南运河系统的关键因素,体现了以堤塘、闸坝为主的水利工程对自然水网的改造,而排灌之间的均衡又体现了运河系统演变需适应太湖流域水流环境的变迁。运河水利设施忽视了水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的需求,因此在当下进行水利修复与大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之时,治水者们不仅要关注大运河水流的资源功能,更应该关注大运河水流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运河是一项可同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发端于春秋时期吴国所开凿之邗沟。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内河航运十分发达。明清时期,在“南粮北运”格局基本确立、支盐制度完善与东南新城建立的背景下,依托大运河漕运与盐政,扬州工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商帮与行会聚集于此,并呈现出沿运河分布的特点。商帮为维护并拓展自身利益,通过置办田宅、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设立会馆等形成集聚效应,城市经济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手工业行会依托新城主干道发展壮大。清末,随着铁路与公路等新兴运输方式对河运的取代、黄河改道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严重破坏,古老的大运河走向衰落,扬州传统工商业经济瓦解。如今,大运河已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应从大运河变迁与扬州兴衰的历史中充分汲取经验教训,促进其文化价值挖掘与活态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利事业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元代,水利建设也一直在持续进行着,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内河航道的开凿“元都于燕(北京),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所以江南地区在元代仍是全国的财富中心,漕运问题极为重要。但旧日的南北大运河在宋金对峙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淤塞不通,为了漕运江南物资,元统治者不断地征发民工在今山东、河北地区开凿运河。  相似文献   

11.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五代末年周世宗大力发展漕运,推动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他疏通了汴河、蔡河等运河,重建了唐末以来的衰败的漕运体系,组织了一支强大的运河水军,改善了军事交通和后勤供应的状况,并因此取得了淮南之战和关南之战的胜利。周世宗的这种统一战略对宋朝完成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漕运,本意指水道运输,后专指从水道解往京师的税粮运输,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在我国封建史上,漕运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唐代,它关系到唐王朝的昌盛或衰败,很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看做是国家的一项国策。运河是漕运的主干。唐代并没有像隋代那样大规模地开凿南北大运河,主要是利用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而加以疏浚整理,以及开凿并不太长的新运河(如三门运渠等)。但是唐代漕运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兴盛发达的历史时期,开创了我国漕运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为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后期黄河的改道与水患影响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大运河,在多次治河和防患效果不佳的情况之下,朝廷之上屡兴海运之议,寻求漕运之外更为节省成本的方案,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伴随着各方势力的政治角逐与博弈,因此海运之行举步维艰。终于在多番机遇的共同作用下,王宗沐实行了短暂直接海运,但最终也不免昙花一现,归于沉寂。  相似文献   

15.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仍然没有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老路。以应用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创新法律实务教学模式、培养法律实务教育师资、构建法律实务教材体系和建设法律实务实践基地等几个方面入手,或许可以探索出法学本科生培养之新路。  相似文献   

16.
元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大都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江南地区.运输则以海运为主,但漕运亦占相当重要地位.在实现南北漕运的畅达上,元朝政府曾投入了巨大的力量.由于宋、金的长期对峙,南北大运河已多年失修,不少地方都淤塞了.元世祖在位时期,为疏通南北漕运,先开凿了从山东南部的济宁北至东平的济州河,此河南与通往扬州、杭州的隋朝大运河相接;又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北至临清的会通河,此河北与通往直沽的隋朝修的旧运河——御河(从临清到直沽)相连,从直沽则可经白河至通州;最后开凿通惠河,从通州通往大都.这样,从江南地区到大都的漕运就直通畅达了.通惠河的开凿是根据元朝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的建议.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郭守敬向元世祖建议,从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东岸决口开凿此河,向南出大都城,复折向东,直通通州.因通州至大都自东向西地势渐高,大都比通州约高出二十米,为解决漕船由通州溯流上航大都的困难,郭守敬又建议沿  相似文献   

17.
漕运是封建王朝政治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必然以政治中心为转移,以满足都城物资需求为目标,以连接都城与漕粮产地的水路为载体;同时漕运又是一种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又受经济活动规律和运河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根据王朝都城的位置变迁、漕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以及运河网络的发展,可将中国古代漕运系统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即以长安为中心、以“关东之漕”为内容的发生阶段;以洛阳为中心、以“关东之漕”向“江淮之漕”的转折为内容的蓬勃发展阶段;以汴京为中心、以“江淮之漕”为内容的繁荣发展阶段;以北京为中心、以“江南之漕”为内容的高度发展与终结阶段。漕粮来源地的变化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生、发展、繁荣和终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实质公平之理念和维护国民自由发展之追求确定了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漕运是清代封建国家之血脉,对于维持中央政府政治、军事、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巨大的意义。作为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漕运总督,与仓场总督、河道总督等专业技术性大员一样,共同构成了机构健全、管理完善、分工明确的国家漕运系统。除掌控漕粮收兑、运船修造、漕丁检选、查验回空、催攒漕欠外,漕运总督还担负着部分河道、仓储、盐政、屯田、赈济、军事事务,在封建国家行政体制上的位置异常重要,甚至与清朝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立足于特定的法律理念,凯尔森构建了内容驳杂而独特的法律规范理论。其静态的法律规范理论,认定真正的法律规范由不法行为和制裁构成,将义务和权利视作次要的法律技术。其动态的法律规范理论,构造了法律规范的体系性存在和"有效之链"。但特定的法律理念,使凯尔森只能坚持静态法律规范的优先性,将动态法律规范定位于说明前者的辅助地位,以追求所谓的两者内在统一。这种法律规范理论,从基础理念到逻辑论证,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