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吕叔湘先生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先生的一个"活"字,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8,(15):7-8
集体备课要把握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备示范课要突出一个"准"字,形成一些共同认可的"规定动作"和"量化指标";备展示课要体现一个"新"字,展示有"亮点",有"看点",能"出彩";备研讨课要抓住一个"研"字,在深度上发力,广度上出击;备选拔课要彰显一个"磨"字,群策群力,"磨"出汗水,"磨"出质量,"磨"出精彩。集体备课话题要能够以小见大、充满活力与张力、活泼生动有情趣、可控制能解决。在实践中通过总结与反思,把适于集体备课活动的形式大致概括为四种,即问题驱动式、专题模块式、同课异构式、网络交互式。  相似文献   

3.
虽然,磨课团队的教师们辛勤努力,打磨了一堂传统意义上的具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流畅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例,为初涉教育教学领域的教师们做了很好的引领。怎样导入,怎样预设,怎样细究,怎样提一"闲"字而贯全篇,怎样因势利导将有关资料融入等等,感觉学生们本堂课的收益是很大的,课堂的容量、深度、广度都已无可挑剔了。  相似文献   

4.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多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一辈子与40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用案例的形式,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好课,是磨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正>磨课,是指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大家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反反复复的修改和斟酌。如何深入研究一节课,使之日臻成熟,甚至成为一节精品课,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切磋,不断琢磨,才会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前听讲座的时候,就一直留意曾宝俊老师的"好课多磨",感觉每一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新认识。曾老师提到好课必须具备"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真正的好课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  相似文献   

6.
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一定要把写挤进去。不但要挤进去,而且要挤得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得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一个"挤"字,道出了当今语文课堂的"唯说唯读",道出了读与写二者是不可割裂开来的,它们唇齿相依,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紧扣课文内容,找准写作点,在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程度和密度,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把“写”挤进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魏克雄 《生活教育》2014,(24):109-11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小学近年来一直在高效课堂深水区探索,目前展开的反思式微课磨课研究,让传统的"备课-上课-反思-改进"实现真正的"四位一体"。教师教学行为与专业素养在磨课中得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磨课中直接受益,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此举让老师们自发通过对课堂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进行教学行为上的修正与教学理念的升华。这种反思并非是个人的自悟自得,而是通过展示切片式的改进措施,让专家与经验丰富的导师参与进来,进行反复辩论、研讨,让业务视野更加开阔,让反思成果得以形成课堂生产力,让学生成为最终受益者。以下分学科摘选了一些老师在反复磨课活动中所记下的心得体悟,从中可以感受到老师们在以反思式微课为抓手高效课堂探索中的科研信心、教育热情与工作执着。  相似文献   

8.
钮俊 《教师》2012,(22):80-81
近几年,安徽省怀远县城关小学把磨课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教研活动,使之成为广大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练功场",在一次次磨课的过程中,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成为广大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学的教研员,在与教师"磨课"、听课、评课的日常工作中发现,教师如果能关注更多的课堂教学细节,课堂教学将会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0.
走过一段快速发展期,我校"友善用脑"教学研究渐渐步入瓶颈,改革难以有效推进。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新进教师缺乏实践,空有一腔热情却入门不得;接手新班的教师求简求快,重返"教"堂;年长教师因袭陈法,变革困难……经过反复的思量与研讨,参照教学竞赛磨课的经验,我们想出了"一课多上,都上一课"的教研方式。  相似文献   

11.
梁霞 《考试周刊》2012,(91):93-94
"学讲练点"四字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实施了一段时间,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领悟四字的精髓,即引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做巩固性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在各个课型的设计中都注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再做针对性的点评,使课堂教学有层次。如英语的阅读课、强化训练课、语法课、习题评讲课都贯穿四字模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20日刊登了何炳章老师的文章《不妨用“悟课”替换“磨课”》,文中作者从分析“磨”字褒、贬两方含义入手,指出“优质课的打造过程,由于其指导思想就是磨,所以常常比较费时,效率不高。效果也欠佳,甚至陷入了磨蹭和磨人的境地”。有鉴于此,文章主张“悟课”,让教师们“领悟、觉悟、醒悟”文本,从而养成“悟性”,引发“灵性”。该文认为,“好课是悟出来的,而不是磨出来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认为,“悟课”固然重要,但“磨课”也不能忽视。相对于于“悟课”而言,“磨课”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教学历练。  相似文献   

13.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4.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祝福》,百教不厌,百学出新。日前我在这一课的探究教学中,有学生用一"被"字总结出祥林嫂的命运,可谓一字"警奇",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字、词、句、段、篇,甚至是标点符号中,往往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总称为"文本空白"。"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明代哲学家王船山的这一句话道出了文本的"空白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巧妙挖掘其中的"空白点",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思维定格"的孩子们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利用这些"空白点"引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体验,从而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复习课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教学引领学生通守复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首先,关注基础知识,奋实一个"实"字;第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点一个"构"字;第三;倡导分层递进,突点一个"练"字;第四,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提炼,感受一个"悟"字;最后,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奋实一个"养"字。  相似文献   

18.
喻艳丹 《生活教育》2014,(24):112-112
11月14日下午,胡校长应邀给狮山各校的校长和教学主管讲授如何做教师培训。学校决定把微课活动搬到培训现场。我有幸参与现场微课,受益匪浅。一、发现问题在《风娃娃》一课交流识字方法这个环节中,有学生提出"抽"字不会记。我引导他用自己习惯的方法识记。这个学生说可以用"加一加"来记,提手旁加上由就是抽。可接下来在检测识字效果这一环节,却发现这个孩子还是没有记住"抽"字。  相似文献   

19.
一回顾内容,聚焦重点师: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恐龙》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恐"是个上下结构的字,下面"心"字底的卧钩要指向字的中心。我们一齐读课题———生:(齐)恐龙。师: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对恐龙的情况有哪些了解?生:我知道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就有了恐龙。师:你知道了恐龙生活的年代离现在十分久远。生:我知道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在地球上就神秘地消失了。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英语知识教学结合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为此,英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