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2.
蒋玉升 《学语文》2003,(3):48-48
高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句,本页注⒆释为“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从译文可知“敢”作“冒昧”解。对此注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注释如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我觉得这里对“敢”字的理解不准确。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这样翻译,显然与上语意缺少连贯,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此句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相似文献   

5.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将《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译为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笔者认为 ,教材的注释值得商榷。一、这样翻译 ,文理不通殊甚。“敢以烦执事”前面一句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两句连起来翻译 ,译文就是 :“如果灭亡我们郑国对您有好处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语意缺少连贯。二、“敢”在文言文中 ,还可以作语气副词用 ,译为“岂敢”“哪敢”“怎敢”。如 :①异时倘得脱颖而出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 ,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 ?(《中山狼传》)②若为民不自谨 ,冒使君 ,杖汝 ,法…  相似文献   

6.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首先,有一处不到位。“执事”怎么就是“对对方的敬称”呢,不少师生都感到困惑,当予说明。查《辞源》,“执事”条下共收四个义项:㈠担任工作,从事劳役。《论语·子路》有“居处恭,执事敬”。㈡各部门的专职人员,百官。《尚书·盘庚》:“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㈢供役使的人(下面还要讨论,书证暂略)。㈣仪仗。㈠是动词,㈣是名词“仪仗”,显然与“敬称”无关。㈡和㈢…  相似文献   

7.
彭再新 《现代语文》2008,(2):111-112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言“敢以烦执事”,对此解释有多种。一、人教2004版注释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认为当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对此句的注释就是:“从文面看,‘执事’是指秦伯手下办事的官吏,实际是秦伯本人。此连上句言:‘郑亡国而对秦有益,那就麻烦您用兵也无所谓’。”四、中语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翻译是“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五、北师大训诂学串讲资料认为“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教学参考书》(苏教版)根据王力先生的意见,译为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此译句把以后省略的之解释为亡郑这件事,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把烦译作麻烦,不是很确  相似文献   

9.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敢以烦执事"后用了句号,"敢"不应该解释为"冒昧",这样的理解违背了汉语中的"因果-假设反成"规则.根据这一规则,"敢以烦执事"后应该用问号,"敢"应该解释为"岂敢".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版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其注释存在三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敢以烦执事”中的“敢”字,课本注解为“怎敢”,其实应译为谦辞“冒昧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有两个“封”字,对第一个“封”字,课本注释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以……为疆界”,但“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可译为“以……为粪土”,却是意动用法。原来判断是否为意动用法,关键要看有没有主观上的分析判断。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阙”的读音有三种看法,分别为jué、quē、què。笔者认为,应读为quē。  相似文献   

11.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段极其精彩的文字,不少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本和古代散文选之类的书籍都将其收入,烛之武说辞中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后一分句的解释是“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敢,表谦敬的副词”,句末标点是句号。这个译释和标点被很多课本和选本普遍采纳。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看法。我认为,应把“敢”解释为“岂敢、哪里敢”,句未标点相应改为句号,翻译为“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我哪里还敢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呢?”这样标点和译释的理由是——1)更能体现烛之武的机智善辩。这个设问一方面能够引起秦王的注意,引导秦王思  相似文献   

12.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高一语文教材收入该文,对其中的一句话是这样标点的:“……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文后注释为:“假如灭亡郑国对您有利,就冒昧地请您这样去做吧。”  相似文献   

13.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敢"历来有两种释义的争议,令中学语文教师备感困惑。若充分关注其出处《左传》作为文学著作的价值,则可另辟蹊径,从全新的角度充分肯定"冒昧地"这一释义。  相似文献   

14.
陶潜《归去来兮辞》入选教材已经很多年了,陶氏在想象其辞官归隐后的闲淡高逸生活时,用了“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一句。无独有偶,陶诗《和郭主簿》有“息交游闲艺,卧起弄书琴”句;《闲情赋》有“泛清瑟以自欣”句;陶文《自祭文》有“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句。如此看来,陶  相似文献   

15.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媵人持汤沃灌”一句话,对句中“媵人”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标准》在其《课程性质》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学好语文,字词原本是最为基本的,有必要在这方面作一番研究。新课改在我省实施已经多年,教材中文言文注释里的一些问题似乎一直没有受到关注。这里,仅就《语文》(必修1)中的一些注释问题,提出我的看法。 1《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注释;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本中选人了屈赋的《离骚》,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对《离骚》一文部分诗句所做出的解释。其中对“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中的“纷”、“修能”均有多种解释。这使得教师在向学生训释文句时莫衷一是,对学生理解文句来说也加重了信息负载。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查阅相关书籍,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其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句是个很难理解的句子。其实该句中的“期功强近”与杜甫《遣兴》一诗中“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的“缌麻”,都与古代的丧服有关系,而古代又有以丧服来表示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习惯,因而“期功强近”与“缌麻”就指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属。  相似文献   

19.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20.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