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祖述炎黄的墓志颇多,是炎黄记忆的特殊载体。道教推崇擅长炼丹术、养生术及得道成仙的黄帝,魏晋以降的黄帝宫庙多与道教场所有关。炎黄崇拜是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绵延不绝的文化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强化了炎黄记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的统一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炎黄学是探究炎黄文化的寻根之学,是弘扬炎黄精神的铸魂之学。先秦文献是炎黄文献的基础,是炎黄学的立论依据。先秦文献充分证明炎黄实有其人,确有其事。记载炎黄的秦汉典籍既有正史、地方史,又有儒家典籍、黄老道书籍,还有神仙书、谶纬书及假托炎黄之名的医药书,趋于系统化和多元化,其中《史记》对黄帝的记载成为后世叙述黄帝及其时代的蓝本。魏晋以降记述炎黄的文献数量和种类愈来愈多,包括史书、方志、地理书、姓氏书、蒙学书、儒家典籍和道教典籍,说明炎黄的始祖形象已经完全固化。尽管文献里的炎黄人神杂糅,多元复杂,但其原型是人不是神,是人文初祖、华夏始祖、远古圣王。  相似文献   

3.
炎黄学属于炎黄记忆的研究范畴,与中国传统学术一样,先有学术之实而后有相应的学术之名。炎黄学之名,为炎黄记忆传统的当代表达和最新形态,从炎黄记忆的物像化、仪式化到学科化,炎黄学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可谓新时代的新学问。炎黄学以炎黄这一标志性记忆符号在生成、演变或传播进程中孕育出的炎黄记忆文本及其生成记录(炎黄学之实)为研究对象,如炎黄传说、炎黄文献、炎黄子孙、炎黄遗存、炎黄祭典等。炎黄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当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时,方可称之为学。同时,对生成史的叙述、研究对象的界定,形成与研究对象性质相应的研究方法、拥有基础性资料积累、标志性专门著作和体系化的课程设置,同样是炎黄学称之为学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龙头文化,从炎黄文化到炎黄学,是一种提升,更是一项学科建设。这项学科建设完全符合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的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时代要求,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我们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达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改变当前炎黄文化研究存在的结构性困境,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转化,将不同研究成果内在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5.
周洪宇先生和王文虎先生合著《炎黄国祭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这一课题。试图回答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将炎黄国祭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接,进行创造性的新转换,构建出一种全新的"马克主义祭祀观",或曰"以人为本的新祭祀观"。提出中华认同实质上是炎黄认同,炎黄认同实质上是道的追求,即对天下大同的追求过程。只有"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体现国家意识",表现出"治理中华民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史记》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总结和发扬。从血浓于水的炎黄情节、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及源源流淌的爱国情怀三个方面,分析《史记》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廉政文化最早萌发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五帝时期。黄帝就曾以“诲己”自戒说:“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致朝。”远古的部落联盟首领们懂得自省与自律的道理,他们把民众视为高山与洪流,如果为虐于上,就会动摇民心,更甚者就会出现暴动,有如山崩地裂、洪水决堤,冲垮或崩裂自己的统治基础。炎黄二帝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祖,也是中国廉政文化的开创者。充分认识炎黄二帝在治国理政中的廉政内涵与精髓,对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将具有传承作用,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则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炎黄文化"与时俱进"精神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与时俱进”这个理念在炎黄文化中的渊源,并从学术上论证弘扬炎黄文化“与时俱进”的理念对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古神话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民创制汉字的重要材料.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和历代典籍为依据,坚持文字、文化、神话互相求证的原则,对炎帝、黄帝神话中的文化精神进行解读,以期对炎黄神话中隐藏的汉字文化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多元解析.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引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与共、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在抗击疫情中彰显出的为民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以及伟大奉献精神的精神内核,需要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引导和榜样示范等方式发挥其重要作用,继续助力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今天,浸染在网络环境下的高职生广泛吸收着各国各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危机。如何提升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已成为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不失为有效路径。通过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的整合、重组及重新解读,提炼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或要素,建设校本化特色语文课堂;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信息化手段,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库,以此增强高职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祖国、有责任担当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借助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5.3R2),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者关于中华民族研究发表的2012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呈现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发文趋势、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共被引图谱。聚类分析结果发现,中华民族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五个方面的主题。这五个主题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华民族研究的内涵与本质(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路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未来研究中,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构建完善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本研究对中华民族每个主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份比较系统、全面的中华民族研究知识图谱,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当前中华民族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将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差序格局社会里,人与人存在相互的义务。与差序格局对应,这种义务感存在"爱有差等"的特质,而对于乡土内人群的公益是爱有差等的应有之义。乡土公益是传统社会化解风险的制度设计。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坐大的国家与市场等冲击民间社会,也削弱了民间公益观念。当今风险社会环境下,宜适度削弱国家及市场,重建社群,在新形势下适度重建民间公益观念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培育出来的文化精华。然而在文化激荡的今天,我们的民族精神受到严重的挑战。如何重塑民族精神的地位,这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重大课题。因此,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现时代,不仅重要,而且急切,当然,主体是在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是“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的核心精神。太行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对于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太行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探索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培育的精神力量是小康社会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的内化整合功能是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民族精神的能动实践效用是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真正腾飞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弘扬和培育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