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中国传统中的"文化—婚育—地"关系指出:重视婚育的文化观念与文化延续互为支持;传统文化以知足常乐来制衡人与物的关系。但是,人口过多及人—地紧张引发战争以及灾害等原因又似乎成为调解人口的机制。尽管如此,传统婚育文化仍然存在过于重视量,而忽视个人发展等质的问题。因此宜以优生化解人口过多及其造成的资源紧张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育集中是基于以效益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制度设计。工具理性具有二重性,故教育集中也利弊兼有:利在于统一化、规模化、效益高、便于管理等,弊在于家庭教育成本加大、风险积累、学生乡土情感淡漠,乃至最终影响城乡均衡发展等。化解教育集中所致的问题的办法主要在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以便学生能够就近上学等。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差序格局社会里,人与人存在相互的义务。与差序格局对应,这种义务感存在"爱有差等"的特质,而对于乡土内人群的公益是爱有差等的应有之义。乡土公益是传统社会化解风险的制度设计。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坐大的国家与市场等冲击民间社会,也削弱了民间公益观念。当今风险社会环境下,宜适度削弱国家及市场,重建社群,在新形势下适度重建民间公益观念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000年来一直享有意识形态地位的儒家思想相适应的原因,在于二者存在选择性契合,即都坚持价值理性统摄工具理性。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述他们之间的相容性:二者在人性、社会理想、共同体优先等方面相似;二者都反对的神学秩序和功利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接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