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新媒体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学和传播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媒体所创造的更具开放多元、流动虚拟的公共空间,改变了传统政治哲学家所讨论的公共领域之形态。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公众议题聚集着公众,惟有关心公共利益的公众团体之形成才能使公民有序参与有力量。而公共空间与公众团体之维系,取决于有独立人格与公共参与精神的公民个体。公共空间、公众与公民之间的良序互动构成了新媒体时代公民有序参与的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议题,它不仅是公共文化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科学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公共文化职能部门"失灵"的有效手段。浙江景宁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不断探索公民参与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了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景宁实践的启示是: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公民的有效参与,需要拓展公民参与的形式、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建设、完善政府的民意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冯静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4):124-126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公民参与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公民的文化素养较低;公民参与遭遇政治体制困境;公民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等。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完善公民参与制度、协调专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化等是消解公民参与实践困境和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的各主体禀赋和力量的差异,影响着公共意见表达的质量。通过积极构建"公共审议"的现代公民参与理念,平衡社会不同阶层的价值偏好和利益诉求,不断完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机制,从而实现地方治理与公民参与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公民治理"的兴起,在传统的与公民隔绝的精英决策中融入了"将公民考虑进去"、"与公民一起工作"的新型决策模式。然而公民过度参与决策会影响到政策效益与效率的达成,在决策实践中,精英决策仍占主导地位。有效决策模型从平衡和随机性角度提出了公民参与决策的可操作性模式,既能平衡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又能合理分配精英和公民的决策权力,对于我国形成宏观问题的决策坚持以高层精英为主导的自主式管理决策模式、中观问题决策坚持以精英和公民参与的改良式自主管理决策和分散式公民协商决策模式、微观问题决策坚持以公民参与的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和公共决策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公民参与的概念为基础,从公民参与的意义、主体客体、类型和形式、结果等方面对国内学者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公民参与是公民或公民组织通过一定的形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一种民主表达过程。公民参与作为公民表达政治权利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民主发展,同时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参与力度的强弱,公民参与可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公民参与所具有的价值,即公民参与蕴含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为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公民参与蕴含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利于达成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进而揭示了社会民主进程与公民参与的本质联系,即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公民参与可以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公民参与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同时,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社会民主进程能够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最后,提出了培养公民参与精神的三个主要途径:教育灌输,舆论引导,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主政治的大环境使得行政信息公开成为必要,然而政府行政部门的传统工作方式是信息公开的难度加大,长期以来形成了政府、公民之间的行政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针对我国行政信息不对称对于公民参与行政决策所带来的阻滞进行分析,探求改变信息不对称现状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公民更加科学地参政议政,实现民主政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共预算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在资源配置中纳入公民参与有助于提高预算决策的合理性和公共责任。目前,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将公民参与纳入预算资金的分配过程。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公民参与预算的经验,本文分析了美国地方政府公民参与预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与强化执政党的权威之间经常会构成一对矛盾,公民的参政要求有时会出现某种阻滞,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利用网络来了解民意和引导民意,通过民主执政的方式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把政治参与和民主执政有机统一起来,提升执政党的民主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1.
What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do educators need to consider when they are teaching students about thei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within a neoliberal context? In this article, I respond to this question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liberalism and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Neoliberalism situates citizen participation as an individual concern that removes states from responsibility for public good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 while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scholarship runs the risk of promoting a diluted form of environmental engagement similar to that found within neoliberal ideology. This can result in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for environmental participation among citizens. I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pedagogic and curricular practices that educators can use to support youth in developing forms of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that actively disrupt neoliberalism’s privatization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nvironmental commons.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是以平等的公民身份为基础的互动。凭借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公共生活,每一个公民作为人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在共同体的多样化的机会和活动中,得以活跃、展现和发展。个体依靠共同体的不同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依靠分享所有其他公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资源而完善自己,在共同体中生活是一个人获得德性、理性和个性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政治共同体必须以伦理的方式合理性地建构和再建构,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培育公民人性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才能发挥培养高尚人性的积极意义。共同体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是重要的,决定了共同体的性质,决定了共同生活的方式,政治共同体只有确立了公民身份及其平等,才使得共同体真正实践正义,平等地对待公民,才能真正形成公民之间友爱、团结、公正、和谐的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是公民终身读书和继续教育的学校,每个人都有平等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图书馆是构建阅读社会的基础,同时,阅读社会的建立需要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参与.在现在与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图书馆将通过各类阅读推广活动致力读者良好阅读行为的培养,让广大民众学会了解、存储、鉴别、加工、利用并管理信息的能力.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关于"公民"观念的进步。辛亥革命推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臣民"的概念由此退出民国法律体系。如何培养公民?教育家开出了一剂良药——公民教育,这显然属于社会教育的高端走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虽然完成了从臣民到公民宪法文本意义上的概念转换,但公民教育依然薄弱,公民观念并未能深入人心,也未能铲除国民的奴隶根性,更未形成公民文化传统,公民教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复杂巨系统的视角出发,建立由民主决策研讨厅、专家集成研讨厅和公众参与研讨厅组成的“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作为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是实现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建设应该分步实施,逐一解决,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已成为世界政治民主发展的热点,公共政策制定则是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环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已是大势所趋。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为美国公立学校制度奠定基础的贺拉斯·曼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他发起公立学校运动的目的是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普及知识提高公民实际生活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公民的灵魂,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培养具有美国化精神的好公民。贺拉斯.曼从体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国家本位观下的公民教育思想,在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essay, Sarah Stitzlein addresses a key current crisis in public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Rather than centrally being about poor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or inefficiency of schools, as we most often hear in media outlets and in education reform speeches, Stitzlein argues the crisis is at heart one about citizen responsibil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She claims that the recent accountability movement has shifted the onus of curing society's problems almost exclusively onto schools, but contends that these burdens should not just be unidirectional. There is, Stitzlein maintains, a corresponding obligation on the part of citizens to public schools. This includes all citizens, not just those closely tied to schools through their children or employment. Moreover, this obligation entails a robust commitment that extends beyond merely supporting public schools through taxes, voting for levies, and choosing to send one's children to them. The responsibility of citizens includes upholding a commitment to schools as a central institution of democracy — something that sustains democracy but also, in its best forms, is democracy in action.  相似文献   

19.
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渠道;通过构建现代宣传教育机制、加强政治参与渠道平台建设以及建立和完善参与绩效体现机制等途径,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创新与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公共精神为公民有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价值规范,为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从我国公民呼唤公共精神出发,指出公民的公共精神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提出了构建当代公民公共精神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