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历史上,“舅权制”与“母权制”、“父权制”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存在。“舅权制”从“母权制”社会延存至“父权制”社会,其史悠远,本文举其特点(凡“八性”)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与“母权制”的共生性和附从性;二、与“父权制”的共属性和共存性;三、非独立性和辅助性;四、强制性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论语》中零散地谈到了其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角色,如“王”、“士”、“君子”、“小人”、“民”。这些角色其实都属于孔子思想中的理想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中,“士”是整个社会的运行中枢,同时包括“君子”和“小人”;“王”是国家的象征,不实际操控政权;而“民”则是一个庞大的自治体,既受国家思维的影响,又必须保证其充分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3.
李忠 《生活教育》2012,(2):40-46
教育既可成为控制人、实现社会等级的有效方式,也可成为解放人、实现社会民主的有效途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民主的教育。解放个人、解放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实现社会的民主、公平和正义,是“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闻知”、“亲知”、“推知”三种类型、性质、作用不同的知识是“生活教育”的知识论;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由此,形成陶行知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个万花筒、多棱镜;“社会”是块试金石,是个大熔炉;“时事”是块大磁铁,是个聚焦点。说起“生活”“社会”“时事”,初中生有说不尽的话语,有辩不尽的辩题。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校外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投身社会带来的成功喜悦、困惑烦恼,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北京申奥成功、西部大开发、国足冲出亚  相似文献   

5.
青年“躺平”现象主要有口头“躺平”、心灵“躺平”、行动“躺平”三个方面的表现。现实社会资源短缺导致过度“内卷化”、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青年亚文化现象充斥社会的文化基础,孕生了青年“躺平”现象。青年“躺平”现象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促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年在巨大压力下自我解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积极归因,帮助青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社会辩证、理性看待“躺平”现象;把对“躺平”青年的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躺平”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更优质的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积极向上的话语代替“躺平”;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规划,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6.
试论道教与基督教的社会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社会、自然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生态危机的解决从根本上说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紧密相连。道教的“承负”说已涉及到代际公平,基督教的“尽义”也是信徒对待社会的道德规范;消除贫困与不公是道教和基督教所关注的重要问题;道教倡导“少私寡欲”、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基督教主张“节制”、“现世”的禁欲主义价值取向;道教的“太平”与基督教的“和平”观念的核心内容是人、社会、自然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7.
"社会价值"的合理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理论超越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传统框架 ,坚持对社会本质的“实践论”掌握 ,认为“社会价值”遵循着自身固有的“超合逻辑” ,绝非单个个体价值的简单加和 ;就内在特质而言 ,社会价值决非既定的、本体论式的抽象观念预设 ,而是关系质的、生成性的 ;社会价值的内涵层次可划分为社会主体价值和社会客体价值两大类 ,是两类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 青年和上代之间普遍存在隔阂与分歧,一般表现为价值观念、政治态度、行为取向、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我们通常称之为“代沟”或“代差”。“代沟”问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理得当,能够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走向新的文明,处理不当,则可能恶化两代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社会问题,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代沟”问题的研究,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一些现象的分析,找出产生“代沟”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充分利用“代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表现为积极引入社会实践主体、调动社会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师资队伍、借助社会评价等实践活动方式,实质在于调动各种具有育人效应的社会要素,尤其是调动多元社会主体,完成“大思政课”的社会性建构。“社会参与”反映了社会元素介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过程,各种具有育人属性或功能的社会性元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大思政课”?的构成、实施和评价等具体环节之中。“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社会参与需要坚持全域性原则,扩大思政课的社会覆盖面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坚持差序性原则,各社会要素差异化且有序化地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坚持转化性原则,对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课程转化;坚持生态性原则,支撑各社会圈层形成合理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10.
“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在“创新社会治理”视阈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政治人”,促进政治认同;运用“软实力”弥补“刚性”管理缺陷;引导社会舆情,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视闽下寻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受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提出“社会主义异化论”。他们宣称“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必须运用它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都存在着“异化”;“异化”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弊端的“唯一科学的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异化”的产生,其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他们为了把自己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代价可以分为“合理代价”和“不合理代价”两种类型,这是邓小平实践诠释马克思社会代价思想的着眼点;邓小平运用马克思社会代价思想于“改革开放”、“共同富裕”以及“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代价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立场的坚定性、理论的现实性与诠释的辩证性等构成了邓小平实践诠释马克思社会代价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13.
面对春秋晚期的社会现实,春秋道家认为只有将“道”的“恒无为”精神用于社会,才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只有坚持“无为而无不为”,才能挽救因贪欲和腐败而蜕变的人类社会。早期儒家认为,要想“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首先必须摆正居于上位的“君”与居于下位的“民”的关系,君民一体是社会和谐的根本;第二,居于上位的“君”一定要以诚待人,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相互信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第三,君子“贵与民有同”,“与民有同”是社会和谐的保证;第四,全民要知“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  相似文献   

14.
教育变革社会的过程遵循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知识-社会”逻辑、“理性-知识”逻辑、“教育-理性”逻辑。根据这些逻辑关系,教育变革社会的方法表现为:通过教育变革实现理性变革;通过理性变革实现知识革新;通过知识革新实现社会重建。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社会心态失衡现象.原因有:两个“刺激”、一个“压力”、一个“错觉”、一个“素质”:各种腐败现象的刺激;利益分配不公的刺激;社会发展速度造成的压力;社会道德失序造成的错觉;民众自身的综合素质.搞清原因是解决问题并确立对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话语     
《天津教育》2008,(6):3-3
“沉静”、“清洁”、“定力”。 ——著名学者钱理群在北京大学庆祝110周年校庆之际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强调,今天的大学特别需要“沉静”、“清洁”和“定力”这三种精神力量。“当社会陷于喧闹,大学里的师生,就应该沉静;当社会空气被一些‘杂质’所污染,大学里的师生,就应该清洁;当社会变得浮躁,大学里的师生,就应该有定力。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对“Civil Society”的翻译不尽相同,主要有“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和“文明社会”等。“二分”论者主张将洛克和黑格尔的两种不同的架构理论进行调和,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三分”论者主张“国家-市场(企业)-市民社会”的“金三角律动”。如何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陛互动,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模式。学术界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8.
“诚”、“诚信”,当今社会焦点话题之一.这一话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对诚信道德价值的强烈需求,也是现代社会诚信伦理现实资源匮乏的道德症候.文章立论于周敦颐“诚”的道德观,论述其原本意义、“诚”之内涵、“诚”之最高境界、“诚”之修炼等.而周子“诚”的道德观难以直接应用于当今“诚信”伦理社会,需要作番理性的审视和剖析,进行现代转化及扩展,即:从传统的“熟人社会”的“民规信用”,转到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上来;从儒学传统“信不及利”,转到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平等求利”上来;从传统重于个人的、内在的“心性诚信”,转到现代重于社会的、内外匹配的“责任诚信”上来;从自然经济状态中的“人格诚信”,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诚信”上来.如此,为现代社会诚信伦理的构建,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波克维茨的“社会知识论”侧重考量知识的“社会性”,基本观点包括: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社会知识论是一种研究方法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碎片化思维”这一思想通道对学校知识、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论进行解构,教育研究者应理性表达批判、教育决策者应坚守知识分子立场、教育实践者亦应是“研究者”.这是波克维茨“社会知识论”给予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改革、实现社会重构的重要暗示.  相似文献   

20.
<正>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一个以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光导纤维和海洋开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的技术革命”。外国有些学者把它叫做“第三次浪潮”,或“知识革命”、“信息革命”。 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运用于社会,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也会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