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尚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内涵,具有方法论意义。在书法艺术中,“尚中”思想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讲究中锋用笔、中宫的灵活运用、中和之美的推崇等方面,从而使书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书法中的点画指的是组成汉字的笔画形态。各种书体的点画形态变化不一,却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和之美。中和之关是书法艺术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书法作品不激不厉、不愠不火。论丈从骨与肉的关系、动静相宜、方圆兼施、“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四个方面论述了点画形态所体现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3.
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是非常美的。它自问世以来,历时之久,影响之大,普及面之广,人们喜爱之笃,可能是其他艺术所不可企及的。如果站在我国历代流传至今的千千万万件令人心动神摇的书法艺术珍品面前,真象遨游在艺术海洋之中,很容易感受到书法艺术之美真是美不可言。书法艺术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呢?书法艺术美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分析、研究和欣赏书法艺术美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书法的形体美与意境美。一千多年前,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虔就已经论及书法艺术中的这两个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他说:“夫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对我们今天进行书法艺术欣赏是有一定价值的。应该说,“神采”通过“形质”表现出来;“形质”则因“神采”产生巨大魅  相似文献   

5.
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呈现出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总体风格的刚柔相济、结构手法的悲喜交集及故事结局的顺逆圆融上。同时戏曲艺术将现实的功利价值与审美的价值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了另一层面的“中和”。  相似文献   

6.
中和美的哲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说明“中”的本义的基础上,认为中和美即优美与崇高互相过渡的“中间状态”,与优美、崇高并存构成美的三元世界;中和不是绝对的“点”,而是一个相对的“阶段”;把三元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四象”说统一起来看,中和大体上包含了少柔、少刚之美,即处于大柔、大刚之美的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7.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罗岚 《今日教育》2006,(6):47-48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美学理论,它始终追求的对象是对于人来说的最为和谐状态与“最高价值。”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辩证的和谐关系。而这也是许多思想家渴望的美学境界。从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到老子所说的“音声相和”——音与声的美丑相互对立与协和,再到《乐记》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是“中和之美”思想精髓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标准。如果将其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品评,书法的“气韵美”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书法艺术家将胸中之“气”,也即,书法艺术家内在的品德修养,生活情调,人格气质,文化品位,学术涵养等,通过用笔、结字、走势、布局等诸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一个气贯全局的书法“艺术意象整体”,它如若给人的感觉为元气淋漓,酣畅通达,氤氲神妙的话,我们就说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有了“气韵美”。  相似文献   

10.
均齐、对称是中国传统诗的显著特征。“中和之美”是其重要追求,初期白话诗为实现“诗体大解放”的宗旨,对均齐、中和的哲学、审美观发起冲击和挑战,为后来白话诗自由形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与“思无邪”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和纲领 ,它们都体现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审美主流的中和之美 ,而这种中和之美只有在创作主体的情感保持至诚至真的状态下才能获取。两者的共同旨趣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因此,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即达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我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是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出发,苟子将“道”的重点看成是礼义之统的人之道,主张以人道掌握并治理天道。在此基础上,他将“明道”看成是诗、乐等艺术的理论旨归,第一次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将“中和”之美提了出来,把追求“中和”之美看作是“明道”文艺观的基本原则。他的“明道”的文艺观,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以明道”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本是以断代研究的方式,对汉晋南朝书法评论语辞进行的美学分析。通过对汉晋南朝书法献的爬梳整理、考释分析,认为“形势”与书法艺术的生命状态关系至密。书法艺术的生命之美通过形式美来呈现。书法艺术形式美的发现与赏悦,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对书法艺术的强烈渗透。  相似文献   

15.
“中和”思想是个古老命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千百年来对中国文化有多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含蓄蕴藉的“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国文学艺术作品和治国平天下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高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美学精神上简析书法艺术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创新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的特有的一种艺术观念,即中国书法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7.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史与论的结合上,全面论述了作为儒家传统文艺观和审美观的“中和之美”的特征、本质、表现形式、哲学基础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虽然没有专门谈论美学的专著,涉及到艺术的论述也比较分散,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极其丰富。其关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中和之美”、“美与善的统一”、“仁学之美”等方面。应深入研究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均齐、对称是中国传统诗的显著特征。“中和之美”是其重要追求。初期白话诗为实现“诗体大解放”的宗旨 ,对均齐、中和的哲学、审美观发起冲击和挑战 ,为后来白话诗自由形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