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五册《郩之战》“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解释颇多分歧,有些教师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可不辨析一下。且摘几种注释如下: 1.(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的失败。之以为戮,以之为戮。Z,代词,指我们。(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 2.寡君:指秦穆公。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对累臣们执行刑罚。(徐中玉教授主编《大学语文》修订本第10页) 3.寡君若把我杀了,虽死也不忘晋君的  相似文献   

2.
《殽之战》中“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的语法特点本不难分析,课本却作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注释,“(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失败.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代词,指我们。”我认为此句中的“之”,不是代词,当为“助词”。它用于主语“寡君”和谓语“以为戮”之间,作用是标志这个句子不再有独立性,而作为复句的第一个分句出现,表示话还没有讲完,让读者等待下文,这样就起到了突出和强调“死且不朽”  相似文献   

3.
“死且不朽”注释疑议泾县中学陈晓保《之战》中“寡人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教材注为:“(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表示当死,不冤。之,结构助词。”笔者对“死且不朽”的注释有异议,现与教材编者商榷。要正确理解一个词语,就必须...  相似文献   

4.
《殽之战》“寡君之以为戮”向来是笼统翻译容易,字字落实困难,有的注本干脆不加注,如中华书局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高语五册注:“(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之,结构助词。”译句很通顺,但置  相似文献   

5.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6.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8年校订重版本 ,下同 )第 30页文选“齐晋之战” ,其结尾处为“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 ,以劝事君者。”其中的第一句注为 :“不把‘以死免其君’看成难事。”即注者把句中的“难”一词理解为意动用法。照此看法 ,原句的意思就成了人们把“以死免其君”看成容易之事 ,这显然不合文义。其实 ,逢丑父冒着生命的危险设法使齐侯逃脱 ,此举诚非易事。文中的“难”当为“责难、责备”义。《左传》中“难”已有此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齐人难之”。而“难”的“责难”义的产生 ,则源于…  相似文献   

7.
"累臣"辨析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8.
中学古汉语中有很多自称谦词,现集说如下:寡人“寡德之八”的简称,意思是少德的人。古代国君谦称自己。例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磨难不辱使命》)。寡常用于称自己的君王或称自己的妻子。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齐桓晋文之事》)“寡君之以为我死且不朽”(《之战》)。孤古代诸侯自称时谦称。例如:‘邓违表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之战》)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以乐羊子委》)。窃“私下”的意思,第一人称谦敬副词。例如:“窃自恕”(《触龙说赵太…  相似文献   

9.
“孤”“寡人”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谦称。《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高诱注:“孤、寡,人君之谦称也。”君主何以谦称“孤、寡”?《战国策·齐策四》云:“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王侯称孤、  相似文献   

10.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8年校订重版本,下同)第30页文选"齐晋鞌之战",其结尾处为"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其中的第一句注为:"不把‘以死免其君'看成难事."即注者把句中的"难"一词理解为意动用法.  相似文献   

11.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殽之战》) 《作品选》:“君,指晋文公。死君,指忘去晋文公。这句是说,不报答秦国资助的恩惠,而讨伐秦国的军队,那不是忘去文公吗?”释“死君”为“忘去晋文公”,是从顾炎武、王引之说。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反驳说:“云死君谓忘其先君,则不知置‘为’字于何地。”这种驳辨是很有力的。但杨伯峻从俞樾说读“为”为“有”,  相似文献   

13.
《齐桓晋文之事》有句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曰:“寡妻,寡德之妻,谦辞。”这显然是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寡人”、“寡君”的意思。此句语出《诗经·大雅·思齐》,这是一首歌颂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  相似文献   

14.
“死”辨     
《殽之战》中“其为死君乎”,课本注为“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心愿)吗?”这个注释错解了“死君”之义。在先秦时代,对“死”的称呼是很讲究等级的,不能随便乱称呼,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平民死才称死。晋文公是诸候王,怎么能称其死为“死”呢?“死君”应解为“忘记先君”。《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中  相似文献   

15.
《荆轲刺秦王》 :“(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废”字注 :“残废 ,伤残倒地。”“废”疑为跌倒义。《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 ,有庄之善者 ,辞其母 ,将死君。……比至朝 ,三废车中。其仆曰 :‘子惧 ,何不反也 ?’曰 :‘惧 ,吾私也 ;死君 ,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台湾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注 :“废 :坠 ,跌倒。”跌倒义是。《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暗口恶叱咤 ,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 :“孟康曰 :废 ,伏也。张晏曰 :废 ,偃也。”偃伏虽有别 ,其为跌倒则一。此文“…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引有陶渊明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民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释译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此注不全,不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用意,问题出在“亦”字。《古书虚字集释》注“亦”犹“或”也。“或”古读若“域”,与“亦”为双声。《列子·力命篇》:“故贵之或不生,践之或不死,爱之亦不厚,轻之或不薄”,“亦”与“或”为互文。左思《招隐》:“纤鳞亦浮沉”五臣本  相似文献   

17.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的“下吏”一词,课本注为“狱吏”(“狱吏”指管理监狱的官吏——笔者注)。愚以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根据是: 1.《辞源》合订本第29页注:[下吏]低级官吏。《左传》哀十年:“吊君之下吏。”《淮南子·主术》:“大臣专权,下吏持势。”  相似文献   

19.
《楚辞·离骚》:“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王注:“西皇,少(?)也。”洪补:“少(?)以金德王,白精之君,故曰西皇。”朱注、蒋注皆采之。王夫之《通释》:“西皇,魄之灵也”。“西海,西之极,魄之藏也。”悉以后世道教诡谬之说比傅。王闿运《楚辞释》至谓:“穷石、洧盘皆在西极,以喻秦也。”“流沙,弱水所入,今西藏地也。西皇,其地君长。”荒谬已极。前此之李光地《离骚经解》意实近此,竟以为屈子曾有投敌之念,“所过山川,悉表西路,然父母之邦可去,而仇雠之国不可依”;朱骏声《离骚补注》  相似文献   

20.
(7)指出汪笺、彭校中因不明一些虚词的较为特殊的用法而出现的释义不确的问题。现举“遂于死也”条:《思贤》:“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也。”(76页)汪笺:两“于”字《治要》无。按定四年《左传》云:“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荀子·正论篇》云:“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说苑·建本篇》云:“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齐策》:“苏秦曰:‘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三,再战比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皆“遂亡”连文之证。彭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