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2):139-140,154
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从单一种群时代到多种群时代的发展过程,本文在媒介生态学种群研究的视域下,以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为例,从数量、空间、遗传和系统四大特征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明确种群研究的意义,为纪录片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物教学》2017,(10):57-58
<正>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阐述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1.2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通过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数学模型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教学过程2.1复习导入复习:种群具有的数量特征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引言:研究种群数量的特征主要是为研究种群数  相似文献   

3.
对元宝山冷杉种群的大小结构,存活曲线和水平分布格局及动态的研究表明:元宝山冷杉种群在森林群落中具有增长型的繁殖潜力而表现了衰退型的演替趋势;种群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演变为均匀分布.元宝山冷杉种群动态受环境影响相当明显.种群生态学研究对人为调节种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封育时间蒙古栎林主要乔木种群分布格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理论拟合、聚集强度指数分析方法对不同封育时间蒙古栎林样地内的主要乔木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栎、黄榆种群均为聚集型分布;蒙古栎和黄榆种群的聚集强度在不同封育时间内表现不同的变化.总体上看种群聚集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在封育初期,黄榆种群比蒙古栎种群的聚集强度更大,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黄榆种群的聚集强度下降,呈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5.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那些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研究者常常通过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6.
1考点链接   (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种群和生物群落:①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②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③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④生物群落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1 考点知识 1.1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1.2种群和生物群落(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4)生物群落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农田黄毛鼠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1990年和1992~1993年虎门镇农田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黄毛鼠种群动态的基本特征,包括性比、年龄组成、繁殖强度等.同时,研究了种群季节迁移和季节变化.研究表明.黄毛鼠种群每年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和一个数量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1 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酵母菌是一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个体较大,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下降、波动、稳定等,“J”型曲线与“S”型曲线是两种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在实际环境中,由于资源空间的有限,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该曲线有一个K值,即环境容纳量。  相似文献   

10.
刘娟  李医民 《茂名学院学报》2011,21(3):70-72,82
在食饵种群具有常数收获率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类捕食者种群、食饵种群同时具有收获率的微分生态系统,其中食饵种群、捕食者种群都具有密度制约。应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讨论了系统的平衡点,对平衡点的渐近稳定性做出了分析,得出:当给定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系统不存在极限环。利用Bendixson环域定理证明了该系统极限环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1.
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是城市人口发展的四个基本问题。以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展望为分析框架,探讨了深圳市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直被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所重视.文章在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关系相关理论综述基础上,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以及适度人口理念下制约人口发展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陕西省为例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人口素质水平较低、人口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使得陕西省经济适度人口规模低于陕西省实际人口规模.表明人口因素及经济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影响着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的大小,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经济适度人口,促进经济与人口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问题是农业为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周口地区农村人口状况 ,反映出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的特点是 :人口数量过度膨胀 ;人口素质偏低 ;人口结构也不合理。这种人口状况给农业为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面向 2 1世纪 ,要使农村人口适应农业为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逐步改善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口城市化研究进程不断深入推进。人口城市化内涵的研究已经从重视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向关注人口城市化质量转变,因此城乡划分标准、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及对统计数据的修正和解释方法等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反映出人1:7城市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因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是人口城市化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50年代的人口政策 ,在新中国的 50多年人口政策的历程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时期的人口增长、人口理论争论和人口政策的设计对后来中国人口影响深远。因此 ,回顾这时期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实际后果 ,并以当时特定的历史为背景探讨它的实践意义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人口分布、迁移与城市化之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日两国地处东亚,两国的人口发展不仅在人口转变以及由其所决定的人口增长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而且在人口和国土的相对关系上也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考察中日两国深受人口与国土基本关系及发展水平影响的人口分布、迁移与城市化等人口现象可以发现,两国人口分布、迁移变动及城市化的发展,虽然不像人口转变、人口增长及人口高龄化那样形成比较明显的“东亚模式”,而是存在较大的本质性差异,但在发展过程及表现形态等方面也显示出不少共同特征。总结作为发达国家日本的相关经验,对中国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的存量人口和增量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途径选择上应该有所区别。存量人口的转移办法基本上是补救性措施.新的增量人口应通过新的路径把他们合理地转移出去,而不能够积累成存量人口问题。农村增量人口转移有两种途径.一是农民子女-学生(大学)-城市(镇)人口;二是农民子女-学生(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城镇(市)人口和部分新农村人口。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是关键.它能使农村人口稳定地向高层次转移。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转移才能使重庆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有的数据资料,结合中国人口增长特点,将市、镇、乡不同性别的人口按不同的年龄段分别讨论,建立了Leslie矩阵迭代的人口预测模型,对我国短、中、长期人口进行预测且分别预测出市、镇、乡的各个年龄段男女的人口数.并对中国人口出现的老龄化、男女性别比例、市镇乡人口比例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得到比较理想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搜集2000~2011年广东省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净迁移人口数等人口发展数据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并做了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人口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人口总量、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关系,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苏州常住人口已达1046万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人口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土地资源供给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不容乐观、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公共资源面临巨大压力。针对“十二五”期间苏州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以及苏州人口承载力现状,我们要加大人口调控力度,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要将人口转移纳入产业转移目标,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人口转型升级;要加强企业员工管理、强化私房出租管理,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要深入开展人口发展前瞻研究,完善人口调控机制,加强对人口调控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