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选修II)第42页阅读材料用配方法给出了回归直线方程的推导,虽然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可行,但其推导过程确实有点复杂。《数学通讯》2003年第23期刊登了刘坦老师《回归直线方程的另一推导》一文,该文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推导一元线性方程回归方程中的两个参数,虽然看似简  相似文献   

2.
偶伟国 《数学教学》2011,(4):6-8,48
"线性回归"是必修教材三统计部分的一节内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由于涉及了一些重要的统计思想及方法,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思维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仔细推敲.文[1]和文[2]探讨了关于"线性回归"的教学策略,着重剖析了回归直线方程系数a、b的公式推导过程及对相关系数的分析研究.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块内容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均出现,教学要求应该呈递进式的,文[1]和文[2]更偏重于选修要求.因此本文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谈必修教材部分的"线性回归"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多种版本的高中课本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较繁,而且都是利用平面几何或三角知识与解析法结合的方法.如现行《高中数学第二册(上)》主要利用平面几何知识的面积法与解析法相结合.2001年前所用课本《平面解析几何全一册(必修)=》则从图形分两种情况研究并利用三角知识与解析法相结合,推导过程更为繁杂.下面给出纯解析几何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除过程简捷外,而且体现了解析法的精髓及要点。能使学生体会解析法处理问题的实质性手段.设直线l的方程为:  相似文献   

4.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3.3节.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以两点间距离为基础的,它可以用来求解线线距离,也是研究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为后面学习圆锥曲线作准备.教材试图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思维过程,深刻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在坐标法使用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也能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本课时的重心是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很多,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特别是不同方法得到过程中的相同思想方法需要发掘和突出,教师"如何引导"才能自然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了这堂课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立体几何课本(必修)第42页给出了异面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如图1) EF=(d~2 m~2 n~2±2mncosθ)~(1/2),其中θ表示异面直线a,b所成的角,d为公垂线段AA'的长度,E.F分别在a,b上,A'E=m,AF=n。这是立体几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式,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与1992年高考(理科)均考过此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对于公式的推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编《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上册(必修)》第三章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大节中公式较多,有的教师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记公式和例题讲解上,而对公式的推导一带而过,认为公式的推导简单,学生都看得懂.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要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公式,就必须让学生深刻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否则对公式掌握  相似文献   

7.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人教版)“7.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第51页至52页介绍了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思路(以下简称“定义法”):教科书中提到“这个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是运算较繁”,所以教科书上没有给出这种方法的推导过程。而这句话也成了老师和学生们的“拦路虎”,于是不再追究,但它却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推导一下试试!一、用“定义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A≠0,B≠0,这时l与x轴、y轴都相交.直线PQ的方程由点斜式写出并化为一般式为Bx-Ay+Ay0-Bx0=0.由Ax+By…  相似文献   

8.
求空间角的大小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点,但无论是异面直线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还是平面与平面的夹角,都必须作出其平面角后再求解.有时由于已知的线面位置关系比较隐晦,所求平面角无法作出,使得解题夭折.为此,本文将利用三面角余弦定理推导出求上述三类空间角的公式,运用这些公式,可避开求作平面角的困难,简捷地求出要求的平面角.  相似文献   

9.
求二面角的一个公式临洮县四中杨效志《立体几何》课本第42页,用例2给出了求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的一个公式。在这个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启发下,我们可以得到求二面角大小的一个公式。如图(1),设二面角α─l─β的度数是是垂足。我们利用EF、EP、...  相似文献   

10.
透镜成像公式是对透镜成像规律的定量分析.新统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上,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了物距、像距和焦距三者的关系.而对于凸透镜成虚像、凹透镜成像并未进行公式推导,只是通过对物距、像距和焦距三者的正、负号进行了说明.这样一来学生在解题中,正、负号问题较大,错误率极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穿插凸透镜成虚像、凹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然后对三种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三种规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问题提出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2第3.2.2节继“直线点斜式方程”后介绍了“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笔者在课上介绍完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及讲完例题后,在课堂训练环节,已知两点坐标要求学生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时,很多学生不太习惯直接用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求解,倒是习惯用上节课讲过的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求解.问其原因,学生回答说:其一,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的推导就是用点斜式推出的,初中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就用形如y=kx+b待定系数法求解,形式上比较熟悉.其二,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结构复杂,限制条件较多,不易记住.学生的回答让笔者一惊,觉得颇有道理.从笔者平时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课程必修5,数列一章的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古代的"九连环"游戏,给出了求通项的推导过程,中间引入了两个数列、两个递推关系,感觉有些曲折,不自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另一个递推关系,并求出了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学生在初步掌握代数方法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整个教材中唯一一次对点与直线位置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这一节的内容也为后面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作准备。2.教学目标:(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应用;(2)领悟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数学思想及简化运算的基本策略,并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究的精神,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  相似文献   

14.
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立体几何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解决这个课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并不超过目前高中立体几何教材的要求,只是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要求略高一些。求两异面直线的距离通常的解法有:(1)直接根据定义求;(2)转化为平行的直线与平面间的距离求;(3)转化为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求,等等。以上这些解法,多数情况下要添作一些补助线,推导过程比较繁,图形又不易表达清晰,历来令学生们大伤脑筋。本文想导出一则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的公式,以帮助同学们减少一些这方面的苦恼。设异面直线l_1、l_2,A、B为l_1上的两点,AO⊥l_2,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课程必修5,数列一章的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古代的"九连环"游戏,给出了求通项的推导过程,中间引入了两个数列、两个递推关系,感觉有些曲折,不自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另一个递推关系,并求出了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16.
公式 如果已知点P的坐标为 (x0 ,y0 ) ,直线l的方程为Ax+By +C=0 ,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Ax0 +By0 +C|A2 +B2 .1 一点质疑此公式是高中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必修 )《数学》第二册 (上 ) (以下简称新教材 )第 7.3节的内容 ,新教材给出了此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指出了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的繁琐和运算过程的复杂 .其实 ,在教材中 ,编者一再提到的思路自然、运算复杂的推导方法其实是很简单、巧妙的 .具体推导如下 :推导 1 设A≠ 0 ,B≠ 0 ,过P作直线l的垂线 ,垂足为Q(x1,y1) ,则Ax1+By1+c=0 ,y1- y0x1-x0 =BA ,即A…  相似文献   

17.
教材必修1中,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是利用速度公式与位移公式结合推导而出,学生容易产生质疑,而且也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因此笔者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物理公式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线性方程组中的Cramer法则,对于在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的公式推导中,隐藏在教科书背后的思考过程给出两个合理的注释.  相似文献   

19.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最后一节.本节内容研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推导公式的过程渗透了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方程,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解析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了这么多知识和方法做铺垫,进一步深化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即把代数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研究几何问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几何问题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知识的纵向联系上看"点到直线的距离"为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圆锥曲线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必修2第三章第106页关于点P0(x0,y0)到直线l:Ax By C=0的距离公式的推导,给出了两种方法.其中,方法一推导思路为:由P0Q⊥l,以及直线l的斜率为-A/B,可得l的垂线P0Q的斜率为B/A,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