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蔡锷是近代倡导军国民教育的肇始者.他的思想源于中国近代的民族灾难,是近代知识分子以军事救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留学期间受日本军国主义影响的结果.他在时我国传统柔性文化进行深刻反省后,强烈要求改革传统教育,发扬尚武进取思想,改变国人的贱武观念,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民众体质,以尚武为美德,以军国民为救国思想.这使人们把军国...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年的国民思潮是清末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显著的特征。思想文化界开始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来塑造国民意识 ,使中国社会朝着独立、富强与民主的方向进化。虽然国民意识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变革要经历艰难与曲折的道路 ,但它是封建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年,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中国思想界深入探究了中国国民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专制制度、伦常文化、自然经济等社会因素与国民品性形成的关系。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格根源的探究,不仅深化了改造国民性思潮,而且将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引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在建立近现代新文化进程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一大批留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现实目标。其中,这些留学生也广泛汲取日本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归国之后,他们很多人开始积极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创作了诸多学堂乐歌,中间蕴含着丰富的"尚武"精神。这些学堂乐歌集音乐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极大鼓舞了许多仁人志士的革命信心,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催化剂之一,理应受到人们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5.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是历史上"身体改造"最为激烈的时期。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军国民运动①与国民觉醒为视角,考察了军国民运动给国民身体改造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军国民运动以国魂为召唤,以身体的军事化开发、改造作为诉求和主张,毫不遮掩地呼吁中国应该将身体视为国富民强的根本基础,引导着对国民身体加以国家化和社会化的意图,这标志着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作为思想核心的中国近代身体观开始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7.
留法俭学会的成立是20世纪初西方先进文明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该会在李石曾等人的组织领导下,本着改良社会造就新国民的宗旨,进行了一系列的留法俭学活动,首开勤工俭学之先河,成为近代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封建家族文化中的国民性格呈现着多种病态特征,对此,20世纪的许多作家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审视和批判。世纪之交,长篇小说《羊的门》立足于现代乡村,多层面考察了传统宗法文化与现代权力世俗化联姻背景下乡村国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特征,深刻揭示了国民性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转型,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参政意识,使中国人民的组织意识渐趋政党化、中国国民的社会意识逐渐理性化,而且使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变。  相似文献   

10.
国民性改造是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主题,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救国图存中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反思。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对象主要是长期皇权统治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和传统文化心理。由于社会发展的惯性,20世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批判的中国国民劣根性在当代中国人身上依然有它的影子,中国教育仍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启蒙过程。当代素质教育应以改造国民奴性性格和自私心理为重要内容,致力于以独立性、公共性和参与性为核心的现代公民的培养。当代素质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最重要的是教育自身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为一个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交错互动的国家,正确定位其文化身份对于美国人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亨利.詹姆斯作为精英文学的代表,早在20世纪初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其作品《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塞对自我身份的追求深刻的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通过分析斯特莱塞对身份探寻的过程,得出斯特莱塞对身份的追求不仅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美国人民对文化身份感到模糊的现状,同时也传达了詹姆斯对于美国文化该如何发展的的文化主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英雌"话语演变为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与之相呼应,小说拟构的"英雌"纷纷涌现。由此,"想象英雌"构成了此类小说叙事的一条主脉。一般而言,"英雌形象"都具有相同的拟构方式和手段:即应"引"而生的英雌速成途径,英雌能量的乌托邦狂想和英雌人物的"演说"性。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20世纪的美国南方是基督教盛行、父权制横行、黑人、混血儿又多一重种族压迫的世界,威廉·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描写了萨德本的际遇兴衰,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女性人物,在萨德本周围,有这样一些女子:妻子埃伦、妻妹罗莎、女儿朱迪思、被他凌辱的米莉、他的混血女儿克莱蒂等,她们囊括了福克纳笔下女性的几种类型,她们不是《押沙龙,押沙龙!》中的主角,就如同妇女也不是南方社会生活的主角一样,这些妇女是19、20世纪南方社会各阶层女性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军国民教育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是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下产生的.军国民教育在对中国传统教育变革的同时奠定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规范了学校体育形式,丰富了课程内容,促进了社会体育的推广和普及,孕育和加速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办的"苏区精神: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20-21日在赣南师范学院举行。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苏区精神: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的主题,分别探讨了苏区精神与民族复兴、苏区时代价值、苏区精神的传承、苏区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中央苏区反"围剿"等问题,拉开了教育部基地学术年会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王旭烽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以"茶"作为载体,从文化角度切入来表现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数十年的社会历史变迁,塑造了众多个性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出知识分子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心灵历程,具有"史诗"的壮美宏大。其中杭嘉和形象以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集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杭嘉和从个体修养、家庭、社会诸方面体现出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传承中理想人性的实现,揭示了作家文化创作理念及社会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编选以现代性为线索,符合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历史任务。同时,追求现代性意味着文学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尽管这样会使文学及其研究难逃实用目的,但以现代性的核心——理性精神来回应时代不同于以往政治实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以回应时代为灵魂,以现代性为线索,在论文集的编选上达到了形神兼备,成为论文集编选的学术规范典范。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经济的落后,俄罗斯文学曾长期默默无闻。但自19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坛人才辈出,涌现出了普希金等一大批天才作家,他们的作品也响誉世界。自普希金创造出"小人物"人物系列始,相继出现了"多余人"、"新人"人物系列,这道人物长廊开出了俄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一朵瑰丽奇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及其文化转型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在哲学视域中,文化有三重维度:从广义分析,文化即"人化";从狭义分析,文化即社会意识形式;从生产力分析,即"文化生产力"。中国的现代文化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而言,它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引领下,汲取现代工业文化精髓,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综合文化系统。当代新疆民族文化要向现代文化转型,首先,生产方式的转型是新疆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其次,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是新疆文化转型的关键,最后,文化产业是文化转型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