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人要"成人"必须做到"仁"、"智"的统一。同时,孔子在如何实现"仁且智"的教育理念上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孔子义利观以维护人的生命和价值为"义",反对不以义为基础的私利;维护"民之利"(社会公利),主张在"义"的基础上获得个人利益。在义利观的基础上孔子形成了为实现"有道"社会的理想而办教育的价值导向。孔子的义利观与教育价值导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昉 《语文知识》2013,(4):71-72
作为舶来品的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其中文翻译又可为"一般教育"、"总体教育"。乍一听好像与大学高等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但其教育理念早已在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应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旨在实现人之心灵自由的"博雅教育"(或译自由教育)是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更有甚者,我国孔子因提倡"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学习而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通识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孔子一生从事的主要活动,也是孔子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孔子教育思想中又首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其理想中的"人",即君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军 《上海教育》2014,(30):60-62
师境,为师之境界也。关于"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强调师之作用。师的作用决定于师者自身的精神立意,不同师者的教育境界自有高下之分。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匡亚明《孔子评传》第286页)。孔子自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伟业以来,  相似文献   

6.
陈军 《上海教育》2013,(1):58-60
目的是构建"我→我"教育的心理图式 理想的"我"是"我"之人生高境界;现实的"我"是有着多种错误过失的成长着的生命体。"三省",就是理想的"我"对现实的"我"的吁请、提示、警诫、促进。 孔子极为尊重人性、个体以及个性。孔子始终对人不悲观,因此始终把人的进步放在理想的框架中去构思,坚信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成长的。这,就是一个教育家对"人"的一个大判断。因材施教,看起来是教育策略,实质上是着眼于每个人的个性实际,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确定,是对"人"能够发展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7.
陈军 《上海教育》2014,(34):70-72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想培养怎样的人?匡亚明有具体阐述,抄录如下: 孔子开创私学的目的,是为实现其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政治主张……就是"仁政""德治";实现这个政治主张的力量,则是"国君""贤臣"和"良民"。他认为一国的国君是既定的,神圣不可侮的……良民人数虽多,但只是施政的对象。只有"贤臣"是孔子认为可以经过自己主观努力加以改善或培养的决定环节。  相似文献   

8.
全面分析和透视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其核心理念可以归结为;"仁爱"。"仁爱"教育理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精华。继承孔子仁爱思想的合理精华,重新剖析"仁爱"思想的现实表现,努力实践"爱"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和提升当前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9.
刘璇 《阅读与鉴赏》2011,(10):41-4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与弟子共坐,听弟子们阐述自己的志向。弟子们大胆地对老师说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其中,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场景,令人神往。从孔子的课堂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我想孔子为什么能培养出无数有成就的弟子呢?这与他倡导的教育民主思想,课堂上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努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对话"在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运用,古已有之。如孔子、苏格拉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乱世,苏格拉底生活在社会极盛将衰的转变期,两人的际遇不同,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话式教育这一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揭示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纲领,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和精神内涵,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私学先河,教授弟子三千,其中受业身通者七十七。子路作为孔门第一批弟子之一,在孔子的教育下,由一个野人逐步成为一位儒者,这种教育结果折射出了孔子的教育宗旨是服膺于其政治理想的,即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时期,通过"克己复礼"来维护周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要获得质的提升需要完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的哲学、生命的哲学。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灵则是生命之体,身体则为生命之用,身心畅通是生命机体活跃充沛的条件,自孔子"六艺"到阳明"良知学"都以此为本。依照心灵大体的观念,当下及未来之教育必须着眼于具有平民人格的"精神贵族"即儒家之"大人"或"大丈夫",如儿童教育则重在心灵开放、气机通达,使之身心舒畅,进而步步提升前进。教育理念上必须"由器入道",方法上要以生命的养成为鹄的,才能造就健康、向上、奋进的社会栋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孔子和孔子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意见分歧也许更大。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在理论上遇到三大难题,即:孔子思想的性质如何认定的问题;孔子保守的政治倾向应如何看待的问题;"真孔子"与"假孔子"的问题。对这三大难题的求解提出理论上的思路,有助于从理论上澄清"打倒孔家店"和"儒学复兴"这两种极端态度中的若干迷误。  相似文献   

17.
孔子"游"的教育精神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状态,是对教育中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各执"两端"的中和。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两种不良知识学习观。前者走进了知识的死胡同,以苦学为原则,通过记诵和机械训练等方式掌握知识的细枝末节而忽视了知识内在智慧和人文价值;后者则以玩世不恭代替了生命的严肃,以鄙视知识,藐视权威,消解责任以取得表面上的"超脱"。这两种知识学习观的救治可以从孔子"游"的教育精神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18.
孔子"教"弟子之所要"学"的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孔子是一个纯粹致力于人性完善的"学""思"的事业的人。《论语》中孔子的"教"和"学"涵盖了多种具体的活动类别,但落脚于人格的完善。这也表明孔子自身的"即凡而圣"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其"仁爱"思想更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学校德育有着天然的契合。"仁爱"即"爱人",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点对当今多元社会下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多种...  相似文献   

20.
何顺 《考试周刊》2012,(52):38-39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其以"性善论"为前提,主张"人性本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而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仁政"的目的是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