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前教学古诗,总要把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直译”成白话文,特别是那些“带点”的字,更要精心译准,只因为考试必定要考古诗的解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全然没有一点“吟诗弄月”的情趣。  相似文献   

2.
狱中日记     
胡志明 《新读写》2014,(4):58-58
开卷 老夫原不爱吟诗,因为囚中无所为。聊借吟诗消永日,且吟且待自由时。  相似文献   

3.
教学理念:以前教学古诗,总要把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直译”成白话文,特别是那些“带点”的字,更要精心译准,只因为考试必定要考古诗的解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全然没有一点“吟诗弄月”的情趣。古诗教学,如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晚上,我写作业,因为困乏,眼睛也模糊起来,忽然听到有人在月下吟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相似文献   

5.
杜荀鹤自称“苦吟士”,但不是典型的苦吟诗人。他以“伤时”、“济物”的时事诗、政治诗而奠定了讽谕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又以明丽清新的写景诗句而与苦吟诗派某些诗人创作的幽冷奇僻场景和哀怨凄苦情调大异其趣。《唐风集》全部是近体诗,其创作的特色是:散句多用重字叠词;对句多用数目字;对联多用流水对;对联精心写景。“杜荀鹤体”的特征是以律诗写时事,以通俗的语言炼字炼句。  相似文献   

6.
作文离不开联想。话题 (文题 )单一 ,联想就简单 ;话题 (文题 )复杂 ,联想也就复杂。简单联想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得最多。例如 :提到“青松”人们就联想到“风骨” ;提到“杨柳”人们就联想到“谦逊” ;提到“白雪”人们就联想到“高洁”。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清代大学问家纪晓岚曾任江南主考官 ,一次考前外出散步 ,遇见一群举子聚会吟诗 ,纪晓岚也忍不住想去凑热闹。谁知这群举子有眼不识泰山 ,竟然横蛮地拒绝这位主考官。其中一个举子指着柳梢头的麻雀说 :“请以麻雀为题吟诗一首”。纪晓岚随口吟道 :一窝两窝三四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相似文献   

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日“不会吟诗也会偷”。所谓“会吟”、“会偷”,即善于因袭点化,推陈出新。因袭是古人用功入门的捷径,点化是大方升堂人室的秘诀,历代文豪莫不经由此道而成名成家。这正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8.
[出处] 清·骆绮兰《对雪》:“登楼对雪懒吟诗,闲倚栏杆有所思。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冬天登上楼对着皑皑白雪懒得吟诗,我倚靠着栏杆想到了许多问题;不要怪世上的人容易老迈,要知道,青山也有衰老白头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知识和描写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篇作文:饭桌上的笑声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庄永遷那天晚上,我们全家围坐在餐桌前品尝可口的菜肴。柔和的晚风从我们的脸颊拂过,我突发奇想,向爸爸妈妈提议:“我们何不来个‘吟诗会’助兴呢!”妈妈听了拍手叫好,爸爸更是拍案叫绝。“吟诗会现在开始!”随着爸爸的一声令下,饭桌上的吟诗会拉开了序幕。首先“登台亮相”的是爸爸,只见他一手放在身后,抬头望着夜空中的明月,踱来踱去,看上去还真有几分诗人气质。“有了!”爸爸叫道,“我来吟首《春晓》吧!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爸爸吟诵完毕,我和妈妈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紧…  相似文献   

10.
<正>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脍炙人口的《牧童》,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7岁时即兴创作的。皇祐三年(1051年),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人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听闻要吟诗,黄庭坚竟没有丝毫胆怯,落落大方地上前鞠躬行礼,  相似文献   

11.
《同学少年》2010,(5):25-25
当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把酒吟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它从范仲淹的面前穿梭而过,于是便有了《岳阳楼记》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正是因为这神采之风,使得范前辈“喜洋洋者矣”,才会有这千古名作《岳阳楼记))o而如今岳阳楼如此出名,恐怕也与《岳阳楼记》不无关系。归根究底,还应该归功于那神来之风。  相似文献   

12.
吟诗成癖是五代诗人的普遍现象,由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五代诗人赋予了“吟”以独立价值,并把“吟”当做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归宿;五代诗人赋予“吟”的价值,简而言之为“不俗”;这两点导致了五代时期诗人不少而好诗不多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宋代有个纨绔子弟,以“诗才”自居。人称“酸秀才”。他听说欧阳修吟诗作赋如流水,就想找欧阳修比试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常常吟诗作画或观画吟诗。《风景谈》一文为我们描绘了六幅‘风景画’,我们何不来个读文作画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欣欣然有喜色”。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提示如下: “每幅画面有两部分内容构成,是哪两部分呢?” “一部分是自然风景,一部分是人的活动。” “每幅画描绘了什么自然风景,其特点是什么?描绘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改诗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自幼勤学好问,一次他随老师到郊野散步,见一座桥下有一具少女的尸体,河水浸泡,甚为凄惨。老师感叹不已,于是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听罢问道:“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少女是二八一十六岁呢?你怎么知道她是让风吹落到河里呢?你又是怎样看到她的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的呢?”老师被他问得张口结舌;因为这些描写全是想当然的,所以无法回答,只好说:“那你看怎样写好呢?”郑板桥说“改几  相似文献   

16.
多读与精讲     
多读,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多读可加深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多读有助于写作。大量事实也表明:对学生来讲,读能帮助记  相似文献   

17.
语文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中我们得到过读书与写作关系的启示。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格言中我们得到过学习的真谛。正因为这个话题的古老,人们似乎不大愿意谈起它,或者是认为不值得一谈,或者是认为这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唯其这个话题的古老,我们才有重新研究它的必要。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浯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有良好的习惯”(吕叔湘语)。良好的习惯从何而来,当然离不开课堂  相似文献   

18.
古人在吟诗作词时极其讲究炼字,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下面就给大家谈一谈“剪”字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在《休体亭记》中曾有“与靖节醉吟,第其品级于干载之下,复何求哉”的自慰。的确,吟诗、赏诗和论诗为司空图一生的功业所系,构成他全部生活的重要内容。象孟郊的“倚诗为活计”和“至亲唯有诗”那样,司图空也说“此身闲得易为家,业是吟诗与看花”(《闲夜二首》),“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吟诵     
李白诗云:“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诗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吟诗,是古代文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人人都会的事情。诗词文赋,从来就不是朗诵的,而是吟诵的。所谓吟咏诗词,诵读文赋,吟诵,就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按照诗文内在的格律或节奏来吟诵,而这一点,正是西方传来的朗诵法所忽略的。吟咏和诵读的区别,在于吟咏多有曲调,而诵读多无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