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土壤中石油类物质的来源及危害,探讨了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存在状态,分析了石油在土壤上的吸附和迁移行为,并阐述了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全面了解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迁移规律,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石油工业的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木本植物女贞为例,根据木本植物吸附土壤重金属特点,布设采样点,利用Sufer软件,进行Kiging插值分析,模拟重金属Cu在土壤-根系界面系统的横向迁移特征;通过多模型统计回归趋势分析,探寻重金属Cu在土壤-根系系统中不同剖面水平方向上的迁移机制。土壤-根系系统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对于土壤的污染风险评价以及植物修复土壤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露天水稻盆栽试验,模拟自然环境研究MTBE在水、土壤和水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水稻性状影响。结果表明,MTBE在水中的溶解量远大于其在土壤中的吸附量,MTBE在水中的消失速率快于土壤中的消失速率;同时研究了水稻体内MTBE分布规律;另外研究了MTBE对水稻叶片中的光合色素、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的影响及对水稻籽粒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稀土元素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围绕我国特有的稀土农用潜在环境生态安全问题,王晓蓉教授持续15年开展稀土污染化学的系统研究。首次获得了稀土沿水生食物链迁移规律,发现土壤酸度和土壤腐殖酸对稀土传输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调控作用及机制,揭示了稀土在水、土壤中的形态分布与转化规律,提供了一套研究稀土环境过程的理化常数和参数,系统阐明了外源稀土在水、土壤环境中分布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学习迁移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的阐述,探讨了元认知的英语写作行为模式及其与迁移的关系,提出了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元认知策略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章研究了钙离子在中性载体二安替比林甲烷(DAM)推动下在吸附卵磷脂(PC)的水/硝基苯(w/nb)界面迁移的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采用无菌土培培养方法,阐明外源高铵态氮施用量与水稻幼苗生长、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吸收之间的关系。创新点:借助无菌培养和~(15)N同位素示踪方法,揭示高铵态氮浓度条件下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对水稻幼苗生长发育及其氮营养贡献的影响。方法:采集两种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A和B,经0.5 mol/L K_2SO_4连续淋洗5次,121℃灭菌30 min,~(15)N-甘氨酸处理后,根据甘氨酸吸附曲线(图1)确定甘氨酸吸附饱和点和吸附半饱和点,然后向土壤中添加一些不同浓度的铵态氮,水稻幼苗无菌培养21天后,用MAT-271质谱仪测定水稻幼苗氨基酸吸收量。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甘氨酸吸附能力大小与土壤理化性质紧密相关,如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外源高铵态氮水平显著抑制水稻幼苗生长发育(P0.05),但甘氨酸吸收及其氮营养贡献与甘氨酸吸附能力大小无关,而与土壤吸附态甘氨酸和铵态氮的浓度比值显著相关(P0.05)。经过21天的无菌培养,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对水稻的氮营养贡献率达8.8%~22.6%,表明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理论上可能作为植物的一种潜在重要营养氮源。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恭维言语行为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调查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恭维言语行为中使用的恭维语结构模式及恭维语应答策略,以探寻其英语恭维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负迁移现象及其英语水平与语用负迁移程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恭维言语行为实证研究方面作了进一步探讨,希望对英语语用教学及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教义与启发。  相似文献   

9.
甲醛为Ⅰ类致癌物,在土壤环境中稳定,并能通过迁移扩大污染.工业企业区土壤中吸附的甲醛含量可高达180-720mg/kg干土.本研究针对部分工业企业区土壤中甲醛含量高的现状,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甲醛污染物进行去除.实验探讨了茶皂素的浓度、pH、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甲醛去除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茶皂素浓度为5.0g/L,反应温度为60℃,pH为4.00,反应时间12h下,甲醛去除率为99.17%.说明茶皂素对土壤中的甲醛有很好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黄土为原料并从中提取粘土矿物,研究粘土矿物对氯吡硫磷的吸附行为,并从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对其吸附机理进行探讨.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表明,粘土矿物对氯吡硫磷的吸附属于Langmuir和Freundlich的复合型吸附;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该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热力学参数研究表明,该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反应,且主要作用为氢键吸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土壤中残留农药的自净机理.  相似文献   

11.
赵烨教授长期从事环境科学、环境演变与土壤地理、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在土壤地理学、南极无冰区土壤与环境演变;土地开发整理、农用地等别-产能-健康评价及其土壤污染修复等领域颇有建树;在进行土壤环境诊断、农用地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首次发现陆地棉能有效地将土壤耕作层中IB族重金属元素(Cu、Ag和Au)吸附并富集于其植株之中,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初步研究了有机肥料对土壤硅素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硅有较强的吸附性能,活性氧化铁、铝含量是影响土壤硅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添加有机肥料使土壤吸附硅量降低,其降低幅度受有机肥料种类的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添加有机肥料后,土壤对硅的吸附也具等温吸附特征,其等温吸附曲线可用简单langmuir 方程和Freundlich 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沧州地区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附近的土壤中接种培养、驯化的细菌(简称优势菌)对Pb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50 min,pH=6.0,铅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为25 mg/L,菌的质量浓度为2 g/L(湿重)时,铅离子的吸附率可达94.1%;当Pb2+的质量浓度为250 mg/L时,吸附量可达71.4 mg/g。其模型符合Langmuir和Freudlich方程。  相似文献   

14.
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现状及其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方法 概述黄土区土壤石油污染的现状,比较当今国内外主要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并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前景加以科学展望.结果 生物修复技术是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的理想修复技术.结论 提出了利用生物技术修复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有机酸对土壤氟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柠檬酸、草酸对土壤氟吸附的影响,并提出有机酸影响氟吸附的可能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酸对土壤氟吸附有较大的影响:(1)当有机酸处于低浓度时,土壤氟吸附量随浓度升高而增加;高浓度时,土壤氟吸附量随浓度升高而降低;(2)在有机酸存在条件下,土壤氟的吸附量与平衡氟浓度间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中的Sb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是一个产Sb大国,由于长年的开采及冶炼,矿区周围的土壤、水、大气及植被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质,由于其表面富有大量的官能团,能与环境中的Sb结合,从而影响这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本文主要讨论了天然有机质对Sb的吸附及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土壤石油污染对两种藜科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土壤石油污染对两种藜科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石油污染质量分数为500—5000mg/kg时,对碱蓬幼苗株高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土壤石油污染质量分数在15000~30000mg/kg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任何浓度的土壤石油污染都会抑制翅碱蓬幼苗株高的生长,随着石油浓度的逐级增加,抑制作用逐级增大。  相似文献   

18.
土壤对磷的吸附与硅的吸附比较相似,吸附磷量多的土壤吸附硅的量也较多,但不同土壤吸附磷、硅的能力差异较大。两种吸附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均达极显著相关。土壤吸附硅的能力远高于对磷的吸附能力,对硅的缓冲能力一般也高于对磷的缓冲能力,其对磷、硅的吸附能力主要受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及土壤活性铁、活性铝的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碳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从而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进入环境的碳纳米颗粒与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并且碳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可能会影响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和迁移。因此,本研究总结了目前有机污染物在碳纳米颗粒上吸附的研究进展,为有机污染物及碳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研究及风险评价提供重要信息。重要结论:有机污染物和碳纳米颗粒的主要相互作用有憎水性、静电、氢键和π-π作用,这些作用及它们的强度受碳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形态及有机污染物的分子大小、结构和官能团等影响。不同的吸附机理可能同时控制有机物在碳纳米颗粒上的吸附过程,而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吸附控制机理不同。区分吸附控制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预测有机污染物和碳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和风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称呼行为既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也受到汉语文化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不得体的称呼,即称呼的语用失误,这类语用失误产生于两个原因:一是不能够充分理解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规则或称呼规范,二是来自于汉语语言及其文化的影响,即负语用迁移。他们将汉语文化中的称呼原则迁移到英语的称呼行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