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研修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它能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开展基于网络的研修,是拓宽教学研究与专业培训途径,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上海市奉贤区  相似文献   

2.
广丰县地处赣东北,是我省三个全国校本教研基地县(区)之一。全县各校立足课堂教学活动,确立了“教,学,研,修”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思想,以广大教师“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反思提升”为主线,形成了常态研修文化,切实加强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和方式的研究,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研究、交流的合作氛围。全县13组“教研协作校”定期举办的校际教研交流与合作活动,形成了一种以开放、互动、多元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校教研工作氛围。许多学校举办的教育节、科技节、教师沙龙等活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多方面的变革,也促动了教育研修等方式的创新。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协作研修制度,旨在保障网络研修效益最大化,它为促进网络教研有效开展、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教研氛围等提供了制度保障。网络研修制度的建设,保障了研修方式的创新、研修途径的进一步拓宽、园本教研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多方面的变革,也促动了教育研修等方式的创新。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协作研修制度,旨在保障网络研修效益最大化,它为促进网络教研有效开展、提升教师实践智慧、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教研氛围等提供了制度保障。网络研修制度的建设,保障了研修方式的创新、研修途径的进一步拓宽、园本教研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研修平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平台(WebCL),是福建教育学院邹开煌教授为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而创建的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网络研修平台。该平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综合实践活动概论》课程为主要学习内容,以阅读课程、完成作业、讨论交流、共享资源成果、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等活动为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为学习动力,通过功能强大的学习过程监控和教学评估量化管理,推动学员理论学习和开展实践研讨,  相似文献   

6.
校本研修推进课程改革,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成为校本研修的先导,深度调整研修作为完善与重建教研制度的切人点,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校研究的“新课程中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已初步获得广大教师的共识:校本研修再造教师专业成长新血液。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研修平台的应用、网络互动交流评课的进行,是一种开放的教研模式,是教师之间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种集体学习、集体反思、共同解决疑难、共同分享果实的学习方式。徐汇区从2008年6月开始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数字化研修平台的研发。该项目作为徐汇区推进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多元建构与功能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数字化研修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为基础,重点探索数字化教研平台应用于日常教研活动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教研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的新方式,它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能有效地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研讨、学习。相比于传统的教研而言,网络教研的三个重要手段(即秘密武器)——教育博客、教育论坛、研修平台,兼有多主体、跨时空、即时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必须做好“先行学习者”。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教师的研修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基于个人专业自主发展的研修学习,基于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研修学习,基于教师与专家互动交流的研修学习。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美术教研模式基本构建完成,包括重点课题集中研修(暑假教师远程研修)、关术教学资源平台(寿光美术教育网站)、基于问题随机教研(寿光美术教研QQ群)。基于网络的高中关术教研模式还需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为广大美术教师创造广阔的专业化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11.
笔者和本市一些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参与了福建省教育学院举办的、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高级职称教师继续教育为目的的“名师网上授课(教研)活动”并承担部分工作。根据工作安排,“网上授课(教研)活动”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是名师授课情景,可以是学科组教研集备活动,也可以是名师点评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单元教学总结反思讲评、新单元备课安排交流以及集体评课议课等”。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研修的教师则借助福建基础教育网络平台,通过观看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研修。  相似文献   

12.
3 校本研修的形态与功能 学校教研制度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应对课程改革的挑战,目前学校教研工作正在发生如下的转变:(1)从技术操作熟练取向到文化生态取向;(2)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3)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4)从关注狭隘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活动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历练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将其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妥当.在“行动教育”的理念推广过程中,我们对多种形态的校本研修进行了大样本调研(顾泠沅、王沽,2004),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校本研修形态与功能分析的初步框架.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的新要求,区域教研转型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教师学习资源的建设是践行教研转型的关键要素之一。据此,文章提出以教师混合式研修课程为核心,构建“课程资源化、资源课程化”双方向设计的建设模式。该建设模式通过学科重难点解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和学科教学策略这三类资源,多元化、结构化地呈现研修课程的体系结构,并依托现代融媒体技术,再造了资源建设的流程。通过资源和课程间的重组设计与迭代应用,有效支持不同教师教育模式的实施,扩大教师教育服务的有效供给,推动教师自主学习的发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姜有忠 《教师》2010,(28):119-119
网络教研是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网络教研是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李煜 《广西教育》2009,(17):15-16
几年来,我校(指作者原任教学校:桂林第四中学)突出开展以"群体性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群体性研修——个体性研修——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教师的反思与专业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校本研修一直是提升教师教学效果,解决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反思、成长的重要过程.视频案例是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基于视频案例并结合网络教研进行的校本研修为校本研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促进校本研修提供了平台和资源.本文所研究的基于视频案例的校本研修无论在现场集中教研还是在网络环境下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基于视频案例的校本研修可以采取同步方式也可以采取异步方式,提高了教研的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是一线教师欢迎的校本研修模式.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西城区一直致力于探索教师职后学习的有效方式。2004年,全区小学1-4年级、初中1年级整体进入新课程改革,但配套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及时交流与解答,传统教研活动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需求。2004年9月,西城教育研修网应运而生,在开展面对面研修活动的同时,又开展了网上研修。  相似文献   

19.
网络教研以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快捷的传播形式,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方式,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接受专家名师的专业引领,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与同行们在平台上交流沟通,以获取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与新策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网络教研已成为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博客也迅速走进教师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种鲜活的学习和教研方式。教师将日常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到网站上公开发表,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让博客作用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博客改变我们的学习和教研方式,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同时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