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在没有确定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效率边界下,向着财政收入层层集权、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层层下移的方向演变,结果导致基层财政普遍处于“紧”运行之中,并衍生出一系列基层公共治理问题。理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必须按“以公共需要为本”的公共治理观和公共财政观、“财政负担与财政能力大致对称”的政府间纵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以及“基本公共品优先保障”的各级政府横向支出结构安排观,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效率职能界定、政府间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及相应的支出负担划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建、打破城市与农村公共品分割分治的“一品两制”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物品性质,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供给责任。由于政府间事权模糊,从而造成了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职责的结构失衡。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进程、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责,构建中央、省、市、县和乡(镇)级政府分别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基础建设、教材费用、公用费用、教师福利的各级政府间财政分工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方面,政府间的委托代理产生了两大问题,即下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反向选择、下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行为不能被监控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收益的不一致,二是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契约缔结过程中的代理人缺位.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构建相应机制,具体包括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信息披露机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状况考核机制、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供给决策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中央政府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财政资金的供给机制是上级对下级财政的支配。但由于我国政府间财政处于竞争关系,这种支配受到下级政府不同程度的抵制。在当前的财政格局下,不执行或怠于执行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是各级财政博弈的“纳什均衡”。为提高该政策执行力,需要重建政策资金的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县乡财政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实施了三轮财政承包体制,具有明显的分权化特征。在九十年代初期,分权化改革的弊端表现得较为明显,催生出了分税制改革,重新整合了基层财政收入。但是,在外部竞争和生产相对过剩的压力下,原体制空间内农业的创收功能越来越降低,农村人口收入增长也明显降低,处于低谷的县域经济使得基层财源捉襟见肘、财政入不敷出,“三农”问题日益尖锐并以此为背景凸现县乡财政运行困难。这突出表现为基层财政收入重心外移,由此引发了县乡财政公共支出的“甩包袱”行为。县乡财政解困需要制度创新,这包括财权与事权的统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和基层财政债务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6.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理顺,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政府问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对当前政府问财政关系作出重新审视,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转变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省级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加强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财政是各级政府行政活动的基础,既定财政体制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决定着各级政府实现其权能的能力大小。从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所反映的政府财力的非均衡性可以看出政府间关系的宏观走向。财政包干体制是一种过渡性的财政体制安排,这种过渡性体制安排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所折射出政府间关系的走向主要有:“弱中央,强地方”、非制度化、发展非均衡化、政府间保护主义严重等趋势。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基层财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财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受到挑战与质疑,通过对乡镇权力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本身处在压力型行政体制下,这一体制对乡镇财政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基层财政秩序混乱,从农村税费改革到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并未根本解决基层财政的问题,以当前农村社会的性质为前提,解读乡级财政改革的三种思路,可以认为理顺基层财政秩序的现实选择是进行“县政乡派”的行政体制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取消乡级财政。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心化"和"分层化"的典型化事实,这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分税制改革后,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和中央政府在"三农"工作中的能力和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以项目制为主要方式的财政支农在总体上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分层化"趋势。要扭转这一趋势,需要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10.
财政能力与财政合法性是基层财政建设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任宝玉从财政能力与财政合法性的反比例关系出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体制和公众参与问题,单向度的财政能力建设是不可取的,财政合法性证成的基础是公众参与和预算制度。税费改革后,国家不再从农村提取资源,大量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注入农村,项目式的财政转移支付完全是一种专业化的行政运作,农民除了短暂的感恩戴德之外,对基层财政并不认同,基层财政的合法性非但没有增强,反而下降了。我们必须在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里加强对财政下乡的研究,中国的财政合法性证成可以借鉴西欧的实践经验和规范理论,但更要关注历史和当下的多重因素对中国财政合法性证成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SinceChinastartedeconomicsystemreformin 1 978,monetarypolicyhasbeenfullyusedtoadjustthemacroeconomyandachievedgoodef fects.Tightmonetarypolicycontrolsinflationef fectivelywhileexpansivemonetarypolicystimu lateseconomicdevelopmentforcefully.Buti…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疆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支出风险和赤字风险的分析,初步得出新疆地方财政已经潜伏着风险的结论。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后患无穷。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计量经济学的多元回归模型、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1978—2006年安徽省的税收负担和税收弹性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财政收入变动对GDP变动没有显著影响;财政收入变动是财政支出变动的原因,而财政支出变动不是财政收入变动的原因,说明安徽省财政收支总体上还是一种"量入为出",而非"量出为入"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财政风险也同样不容忽视。在这种积极的财政干预政策的背景下,理清影响财政风险的各种因素,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对策,对于确保财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财政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实现财政法治的困境之一在于财政法与财政政策运用中的矛盾。从应然与实然的角度对财政法与财政政策的运用现状进行反思,在财政法与财政政策的功能博弈中,要实现财政法治必须使财政法与财政政策二者相互配合、交织进化。  相似文献   

16.
地方财政缺乏自给能力是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自有财力小于事权的结果.在主体税种收入占税收和财政收入比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主体税种收入在政府间的分配比例与财政自给能力正相关,财政职能在政府间分解的多少与财政自给能力负相关.因而增强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必须把税种特别是主体税种在政府之间合理划分以及政府职能在各级政府间科学界定.  相似文献   

17.
财政合法性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方面。我国乡镇财政设立以来,在传统的财政治理体制下,农民负担的不断增加使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受到了挑战。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但农村税费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财政治理体制的根本改造。只有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才能根本确立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从财政分权的角度出发,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借助计量分析软件,选取了我国大陆28个行政区的人均GDP的年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劳动力年增长率从1985年至2009年间的合并数据与财政分权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财政支出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负相关,而财政收入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正相关。针对这样的结论,提出今后我国财政分权的方向应该围绕财政支出方面如何分权,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的财政贴息手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在财政领域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赤字率、债务负担率提高过快的事实,严重地影响了财政收支平衡任务的实现。为此,本文针对中国的财政现状,认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贴息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8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适时调整,在保障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财政政策运行实效,总结经验,为完善我国财政政策提供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