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绘画语言是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传统重彩画在语言表达上有程式化的特点,因而制作过程比较容易把握。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观念、新材料、新技法的出现,使现代重彩画少了程式化成分,而更多地关注制作和材料。现代重彩画在继承民族传统,融入外来形式因素的同时,从形式语言到艺术观念的探索应始终立足于当代审美文化,展现当代意义,才能最终显示其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绘画起源于工笔重彩。在一部浩瀚的绘画史中,前期是工笔重彩的天地,在中古时期(唐宋)达到了鼎盛。千余年的经营,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形式语汇,显示了独特的成物之理和中国式的色彩感悟力及表现力。但如果它能与精神“意”一道发展壮大,那么后来的历史或许不会是水墨写意一家的天下。然而在中国画已走向现代的今天,重彩画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再度审视历史,它再次赋予重彩画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当代工笔重彩画呈现多元并存的面貌,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产生,多种形式、多种风格标准的确立,使当代工笔重彩画品评标准成了绘画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画品评标准也在逐步提高,最终的落点是对中国画艺术本质的追求甚至艺术家品质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重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开放形态 ,它正在创造着一种新的色彩体系 ,更加强了色彩意识 ,关注色彩的审美潜质 ,无论从工具到技法都体现了丰富多样的创新思想和个性化倾向 ,使现代重彩画的色彩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和更强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发端于工笔重彩画。从中国绘画史看,工笔重彩画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以后走入低谷,直至20世纪80年代,被旁落千年的工笔重彩画才再度振兴。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种,它融合了水墨画、青绿山水和壁画的技巧,吸收了油画和岩彩画的营养,在重视颜料、材料、技法和绘画语言开发研究的前提下,重视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开拓,如今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画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洋绘画艺术的涌入,关于中国画变革的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本文结合中国当代工笔画的现状与发展环境,分析了现代日本画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当然,本人并不认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创新要走向模仿日本画的道路,而是从研究日本画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借鉴,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要更新观念、摆脱困境、加大拓展的步伐。值得研究学习的是现代日本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创造精神和独特民族风格包括绘画技术等等,当然这不仅仅只是作品本身的形式问题。此外,对中国深厚的绘画传统资源也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  相似文献   

7.
重彩画在中国画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特点和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任务决定了它是高校中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彩与材质开启重彩画的现代表现”是高校现代重彩画教学应遵循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洪宝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206+208-206,208
中国重彩画一直是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彩画在现代,从艺术取向,表现语言、绘画材料方面都有新的发展,高校的重彩画教学也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重彩画教学中技法练习课,学生对材料的熟悉和对技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绘画创作的效果。重彩技法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尝试寻找自己的个性表达,并且让学生在技法练习的过程和课程的最后进行小结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席凯来 《教育革新》2007,(11):70-71
一、关于线我崇拜东方艺术。崇拜线的艺术、线的表现力、线存在于多种形态的美术中,如绘画、雕塑、青铜器、石刻、砖雕、工艺、文学、书法等等,线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没有色彩就没有艺术”.刘白羽的散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非常注重色彩描写。《长江三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描绘了长江的无限风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1.
作者经过对岩彩画艺术的认真研究和实践,并对当下岩彩画家多类作品风格分析总结认为,以其材料技法、画面底色、黑白元素,以及形式构成等要素为契机,完全可以改革甚至颠覆传统工笔重彩画的画风面貌,进而推进、拓宽、延伸工笔重彩画的现代审美领域和表现形式现代化,加快重彩画在创新理念、审美追求和视觉美感诸方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工笔重彩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周、秦、汉、唐的绘画深沉博大;魏、晋、隋、唐时代是工笔重彩画最灿烂辉煌的时期;宋、元文人画的兴起,明、清以来绘画的主流水墨至上。20世纪多元文化的交融,工笔画振兴;现代重彩画传承民族艺术之精神,借鉴西方绘画之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容性、装饰性的艺术追求及特征,使这一画种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处边疆,有着极其丰富的地域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风光,发源于此的现代重彩画以线与色彩交织而成的视觉审美来强化绘画的本体特征,其一出现,就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形成一般新的美学力量。  相似文献   

14.
重彩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并以此卓立于世界美术之林。但自元初清末的七百余年间 ,却几度沉沦、日渐衰微。近现代以来 ,始得以复延 ,及至当代 ,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质的提升 ,堪称重彩艺术的中兴盛世。然而在中西绘画激烈碰撞并相互融合的艺术潮激流中 ,重彩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及价值取向又面临新的抉择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每一个有志于重彩画的续承与创新的人都要面临的现实。而以史为鉴、鉴古知今 ,今应胜古 ,古能开今的治艺态度与方法。将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国际上的地位日见提高 ,工笔重彩画乃至整个中国画直溯汉唐雄浑博大以开当今时代之新画风 ,是势在必行之事。工笔重彩画在历史上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 ,水墨为上的思想至今仍是一股很强的潜意识形态。然而 ,我们重新审视唐代的艺术作品之时 ,以《胡服美人图》为代表作品之一的工笔重彩画 ,那种大气而灿烂雅致的艺术感觉 ,不由得我们不对其进行现代绘画审美的观照 ,从而引绎出构建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6.
当代重彩画是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各大美术学院在对当代重彩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创新研究一直处于停滞水平,对历史传统更多的是继承而缺少突破和创新.当代重彩画的变革主要通过运用综合材料和技法来实现,但是当代重彩画的变革还没有引起高校美术教育部门的重视,大多还是分门别类,把材料和绘画分体教学,并没有意识到当代重彩画的变革能提高教学创新意识.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当代重彩画特点,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强绘画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交流重新审视重彩画的特点,引导学生领略当代重彩画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推动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指明高校艺术就业新方向,从而促进艺术市场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水墨重彩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创新表现形式,其技法丰富、色彩鲜艳、风格新颖,发挥空间较大,趣味性高,非常适合儿童学习。通过对儿童水墨重彩画的发展现状探究,结合指导儿童水墨重彩画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分析如何开展水墨重彩画材料创意教学的实践和水墨重彩画教学的材料开发,并在材料应用和课堂体验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美术创意价值,以期能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美术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相连、与时代契合,使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重彩画也就是石颜料绘画 ,古称青绿 ,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汉唐以来 ,中国重彩画技法传入日本 ,后形成日本画。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与日本颜料绘画的区别 ,一是在造型上中国是线造型 ,而日本则线造型减弱 ,视觉上与油画相近 ;二是在制作上两者在绘制方式、色彩应用、材料工具和颜料上均有不同 ;三是在视觉效果上中国画更适合于近处欣赏 ,而日本画则尺幅较大 ,色彩富有光泽。近年来 ,中国重彩画的兴起 ,在色相、颜料和材质方面均有创新 ,开拓了中国当代绘画表现的新途径 ,加快了中国绘画由传统表现方式向现代表现方式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罗燕春 《云南教育》2001,(14):47-48
重彩画是近年来深受我省幼儿喜爱的一种绘画艺术。它主要以幼稚的线条为造型手段,随意、独特的构思为表现手法,利用结实、耐色、耐水的高丽纸和色彩艳丽的韩国油画棒或记号笔为主要工具,通过渲染、皴擦、重叠,利用墨与色的相互渗透交融,产生美的气韵和肌理效果。   重彩画的具体画法及过程有许多种,基本画法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要确定画的主题,然后安排画面布局,并用记号笔画轮廓,选择各色颜料在主体部位涂色;其次,在反面着墨或其它颜料,然后在通风处慢慢阴干,再作适当的处理。重彩画色彩斑斓、气度豪放,很适宜幼儿生动…  相似文献   

20.
刘智勇(智永)(1970-),199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石家庄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曾就读于文化部第三届重彩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协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2001年作品《夏夜》获首届中国重彩画展优秀奖。2005年作品《假日》入选全国第六届体育美术作品展。2007年作品《假日》入选北京迎奥运百名艺术家作品邀请展。2008年作品《凝绿》、《暗香》参加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