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生命。报告文学必须真实。报告文学的真实,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不能写假人假事、真人假事、真事假人(除因某种原因,故隐其名用代号外)、张冠李戴,必须写真人、真事、真名、真地、真时、真景、真情、真意。违背了真实性,就不能叫做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就是凭靠、仰仗真实的力量,去感染和征服读者。真实同报告文学与生俱来,报告文学与读者建成了一种默契,读者只要一见到标有“报告文学”字样,就相信它所写的完全是事实。80年代《人民文学》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她喜欢小说,也喜欢报告文学。但是常常当她读小说读到感人处,不禁落泪时,一想,小说是虚构的,哭不出来了。然而读到报告文学时,动人处,一想到它是真的,越发难以控制激动的泪花,泣涕如雨。报告文学用真实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常常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2.
在民间,鸡汤历来被人们当作滋补佳品,有的地方甚至有“只喝鸡汤不吃鸡肉”的吃法,但是最近有一些媒体报道称:“喝汤不吃肉,扔掉九成营养,其实大部分的营养还是保留在鸡肉中。”按照这种说法,难道自古以来喝鸡汤的做法都错了吗?  相似文献   

3.
母爱的温度     
正一碗鸡汤昨天,学校开家长会,别的家长都与老师认真交谈,而母亲只简单地说了几句,便默默地离开了。回到家,她依然一言不发,像往常一样为我精心准备饭菜。剁鸡,飞水去腥,拍姜剥蒜,默默地煲汤。汤开了,咕咚咕咚的水花,像手,温柔地轻拍着鸡肉,把鸡肉的白和香拍出来,一点点溶进汤里。满屋子除了沉默,就是越来越浓的鸡汤香。  相似文献   

4.
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的影子被我锁进“记忆”的箱子里,钥匙只有一把,那就是鸡汤。小时候,我和她住在同一条胡同里,两家挨得很近,我们是好朋友。我们全家都爱喝鸡汤,那鸡汤的味道美极了。家里每次熬鸡汤,我都不会忘了她,总是偷偷溜出门,把我的仅有的一小碗鸡汤送一半给她喝。我们渐渐地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形影不离。鸡汤也伴着我们长大。我们喝到的鸡汤越来越多,我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浓。有一天,我们吵架了,争得脸红脖子粗,但死要面子的我坚决不肯承认错误。最后,我们俩谁也不再答理谁了,我…  相似文献   

5.
鸡汤是受人欢迎的一道佳肴,也是人们补充营养的热衷选择:游子回家,母亲会准备鸡汤;坐月子了,要送鸡汤;生病住院了,要送鸡汤;临盆待产了,还要送鸡汤……甚至很多人到了只喝汤不吃鸡肉的地步.鸡汤的营养价值究竟如何?鸡汤是否值得推崇呢?  相似文献   

6.
心灵禁区     
痛苦和失败也是一个禁区禁止别人随便闯入女儿学完英语回来,刚坐下,爸爸就问她得了多少分。她低下头,想了一会说:“我不想告诉你。”“我是你爸爸,你得多少分都得告诉我。”爸爸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子。“我不想说。”女儿的眼泪在眼  相似文献   

7.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我的学生正在语文课堂中亲切地“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年级教材《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一个科学小故事。怎么才能将孩子们领入情境,哄着他们多读几遍书呢?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达尔文’,去发现这个小岛上关于昆虫的秘密呀?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吧!”话音刚落,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们早已打开课文,放声朗读起来。可是,一个小姑娘没有读,举手示意有话要说。我轻轻地走到她面前弯下腰,只听见她俯在我的耳朵边,慢慢地说道:“老师,我不想当“达尔文”,也不喜欢研究科学……”咦…  相似文献   

8.
1957年1月1日,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这本由一群青年人主办的32开、58码、定价1角5分的小杂志,当年因为发表了流沙河的《草木篇》而惊动朝野,名满天下。《草木篇》一组5章,分写了5种花木。这是白杨的风采:“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征平原,高指蓝天。”纵然“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写仙人掌:“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相似文献   

9.
先睹为快     
《天堂街3号》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作者:秦文君精彩指数:★★★★★精彩豆腐块:……小小外婆推却不掉,就统统把它们抱回房间,把这些宝贝儿放进一个皮箱里,一次也不打开来欣赏。她还悄悄地对郎郎吐露心声,说她不想上三小姐的当,要是把它们当自己的东  相似文献   

10.
赵明福 《学语文》2011,(1):66-66
“鸡冻”作为词汇结构本指偏正式的“鸡的冻”.即“吃完鸡肉而剩下的鸡汤凝结后形成的、含胶原蛋白较多的冻”.但是,我们在网络上找到了以下“鸡冻”的用例:  相似文献   

11.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炸双料肉卷     
蕾子胆子非常小,可好奇心却无人能敌。前天夜里,她躲在自己的被窝里看书。见她看得津津有味,我也钻进她的被窝。“看的啥书?”“《鬼故事》。”于是我俩便一起看,后半夜别人都睡了,我们的呼吸声格外清晰。我说:“初三都下晚自习了,明天再看吧。”她说:“好,睡觉。”在被窝里我差点被她弄死,她说害怕,便死命地抱住我。我威胁道:“你再抱我,我就回自己床上。”其实说这话我心里也毛毛的,我也害怕啊。她更加拼命地抱住我:“不要!不要!我害怕!”“嘘,小声点。”就这样,我被她抱了一整夜。终于不堪忍受这样的折磨,早上5点我卷起铺盖爬回自己的床…  相似文献   

13.
茹志鹃的《离不开你》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叙事精炼简约,隐显曲折有致,自有一股诱人的魅力从中发散出来;写人细腻真切,心形神貌毕现,笔触所至,美的形象获得了动人的刻画。作品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她”站在医院门口要求看望失去双臂的丈夫,第二部分写“她”过了一天再去医院见到了丈  相似文献   

14.
单纯从字面来看,报告文学的含义似乎很简单,就是运用文学手法对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事件或重要人物的形象的报道。从这个定义来看,报告文学应该是一种新闻文体,其中心概念是报道,主要价值就在于向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只不过强调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形象化的报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都把报告文学看成是新闻体裁的一个种类。正如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黄钢所说:报告文学是一种“用文学形式所进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但是,在人们承认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报道的同时往往又把它看成一种文学样式,看成是文学上的轻骑兵。如我国的第一篇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下午,配班老师领着孩子们玩音乐游戏,我则躲在午睡室里专心致志地备课。 忽然,午睡室的门开了,两根可爱的小翘辫探了进来:“老师,我没劲。”是刘婧怡,那个新来不久的孩子。 我招招手,亲切地唤她:“进来吧,婧怡!”她蹦蹦跳跳地走到了我身边。我把她抱在腿上,亲切地和她聊起天来。 “你怎么了?” “我没劲。” “为什么呢?” “我不想和大家一起玩。”她坦白地告诉我。  相似文献   

16.
一李继伦同志是辽宁省一位很有成就的中年作家。在文学的天地里,他那勇于求索、不断攀登的精神是出了名的。他有理论、有实践,就报告文学而言,他所发表的作为他的报告文学创作观和方法论的《报告文学随想》就很有见地,提出了许多十分精辟的见解。他很重视报告文学的时代性、战斗性、真实性,艺术性,认为“以真服人,以真感人,以真取胜”,才能使读者读了作品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他强调:“一篇作品,应该具有人体美、自然美、艺术美和形式美。”“写得美的作品,才有引人的魅力,才有永久的价值。”我认为,这些主张、看法,在他以往出版的多部报告文学专  相似文献   

17.
惠惠和冬冬     
①惠惠妈妈手上拿着许多东西,不可能再抱惠惠上楼,平时惠惠已能自己上楼走到家里。妈妈就说:“惠惠,妈妈手上东西太多,你自己上楼好吗?”哪知惠惠不高兴地说:“不要自己走,要妈妈抱。”妈妈说:“你看,妈妈手上这么多东西,还好抱你吗?”惠惠仍然不肯,拉住妈妈的衣服,妈妈觉得既然要求已经提出,就应该坚持做到,就自己拿着东西上楼了。②③惠惠起先在楼下哭了一阵,见妈妈不理她,就一个人慢慢地上楼了。④她走到妈妈跟前生气地问:“妈妈,你不喜欢惠惠了?”妈妈笑嘻嘻地说:“咦!惠惠你自己上来了,真是妈妈的好孩子。”惠惠见妈妈表扬她,也高兴了,一头扑到妈妈的怀里。  相似文献   

18.
《招生考试通讯》2012,(10):I0007-I0007
浙江卷: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却被全班同学评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网民乙:都在路...  相似文献   

19.
【总体阅读思考】一、这是一篇报告文学。阅读本文,应怎样领会报告文学这种文学样式的主要特征? 二、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和感人细节,把徐恩来这个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充分表现主题。三、作者在描述人物和事件的时侯,怎样做到“点面结合”,“点“是什么?“面”是什么? 四、研究本文的结构:线索和写作顺序。五、从这篇作品看报告文学的政论色彩,它表现在哪里? 六、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阅读入门指津】报告文学既不是新闻,也不是短篇小说.它是用文学手段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是带有新闻报导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新闻  相似文献   

20.
这是真正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但她“言”得很真,“见”得很实,既很具体,也很深刻。所以,也就很值得一读。已经在美国的中国人,准备去美国的中国人,以及压根儿就不想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也许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