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味"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衔接点。在《知音》篇中,刘勰不仅将"情"引入"味"中,以"情味"论文学,而且提出了"六观"论这一客观的批评方法。在他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重视"情"与"味"的整体体验与品评的主观鉴赏理念,也包括"六观"论这样具有客观性文本分析的批评内涵,这种批评鉴赏的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2.
结构主义中的"多元决定"辩证法思想,正是阿尔都塞在反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互内容关系,反对简单的、单一的黑格尔哲学,肯定支持多层次的、多结构的、统一整体多个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科学的辩证法思想。这种"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矛盾观、实践观以及社会历史观,以"多元决定"反映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多元决定"辩证法维护了社会科学理论的严谨性、合理性,防止了后马克思主义者将历史简单化的局面,为克服理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3.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观深受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和西方科学实证思想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健吾在批评中以作者中心论为基础来分析作者与作品、作者与时代关系等方式是源于中国古代诗学中"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正是受益于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滋养,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才形成其独特的型态。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针对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写的文艺批评《"沉沦"》是现代中国文艺批评史上超越性批评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此不再停留在研究《"沉沦"》内容本身及其在中国新文艺批评史上的意义,而是研究周作人为什么会在当时的语境中撰写《"沉沦"》?超越的批评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有如下潜在原因:周作人的性观念与文学创作观、自身当时"多余人"的心境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暗合、唯美-颓废主义文学观的倾向、反对思想统一的文艺批评观。也正是这些原因,彰显了周作人"超越的批评家"的气质。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依据新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对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两个有争议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新的认识。(1)关于毛泽东的文艺批评观。文章阐明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等重视,是毛泽东品评作品的一贯要求,是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批评观和批评标准,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个别词句”,可以把它与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区别开来。(2)关于毛泽东的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观。文章阐明政治“决定”文艺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不确切表述,而在总体上毛泽东是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6.
"实验者的回归"论题是柯林斯在追踪引力波案例时,发现在科学争论中存在的一种循环现象,构成其科学观的核心内容,也可看做是他对"归纳问题"的社会学解答。柯林斯在归纳出两种回归类型——是回归到实验结果,二是回归到基本信念的同时,指明了打破回归的两种路径——是实验"校准",二是社会磋商。该论题自提出以来,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褒贬不一的批评。该论题的提出,为更合理地理解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我们回过头来对传统科学观进行重新反思,彰显了重建科学观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中学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看法只强调“具体的知识”和“具体的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教育。其实,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应该同时包括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与具体知识、具体技能教育两个方面。所以传统的教学论已不能适应现实要求,并遭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一、古代素朴的发现与证明统一观在经验自然科学初创的古代,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关系较为密切,人们对此形成了素朴的发现与证明统一观。这种素朴统一观主要表现为亚里士多德倾向和毕达哥拉斯倾向。亚里士多德在构建他的归纳——演绎科学研究模式时阐述了发现与证明相统一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探索事物的原因,而事物的原因是“借证明去认知的”,即借助能产生科学知识的三段论去认识。因为三段论的前提是普遍的真实的基本原理,它又是结论所断定的事物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身处齐梁时期的钟嵘,褒举左思在西晋五言诗坛上的"风力"一格,同时又不失理性地指出其文"野"的缺陷,这种并举"风力"和"丹采"的批评观使左诗得到了客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正>一、陶行知的教学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陶行知留学回国后,看到国内学校"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弊端普遍存在的现象,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不仅危害教师、学生,更是祸国殃民。"他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教与学相统一,提出"教学合一"即"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开始介入科学领域,并对传统科学观提出一系列的批评。那么,究竟女性主义与科学的渊源关系如何?他们为什么对科学进行批评?主要批评科学的哪些方面?各个流派女性主义科学观又是怎样的?存在哪些冲突与碰撞?我们该如何看待女性主义科学观?本文尝试在这方面作一些评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女性主义与科学的关系,更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本身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对屈原其人其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诠释。而他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批评方法是受到了《史记》纪传体体例和个人遭遇的影响。但这种诠释模式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在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时,易将某个观点过度扩张,延展到对其内容的诠释。此外,司马迁在批评屈原的作品时常以政治议题为核心,这种批评观的形成应是受到了汉代楚辞学兴盛与讽谕教化观念流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科学观是学科发展的前提。西方心理学史上一直存在着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观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观的对立。虽然两种心理现也试图融合,但仍然不能使心理学走出危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个问题及心理学科学现重建的思考。新的科学现只能是“有差别的统一”的“星丛观”。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心理学的研究才能真正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4.
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师生观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大多提倡使用褒扬的方式,能不批评则尽量不批评。然而缺少批评的教育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教育,批评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推引力。作为教师,既想不违背教育改革理念,又想实现批评教育目的,此时就可以尝试利用"曲径通幽巧达意"这种曲线批评艺术来让批评教育结出美丽的果实,指引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大学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环境是大学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学术本体观、学术态度观、学术目的观、学术发展观、学术评价观是学术观念体系的主要成分。探索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的精神、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精神是学术精神的基本内涵。学术道德规范涵盖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也包括软件环境。  相似文献   

16.
刘秀英  丁邦平 《中学教育》2020,17(1):90-100
我国关于学生科学观的已有研究多是自上而下的"应然"研究,缺少对学生科学观"实然"状况的质性研究。本文应用现象图析学的方法得到高中学生的九种科学观,结果表明学生的科学观是多样化的,不只包括科学知识观、科学探究观和科学事业观;部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将"科学"等同于"学科"或"实验";一些学生将科学看得太宽泛,将"生活"等同于"科学",带有"科学主义"的思想倾向;许多学生过多地关注科学的实用性,将"科学"与"技术"或"产品"混为一谈;还有些学生不能区分"自然"与"科学",对科学本质的思考比较欠缺。提出科学教育须关注科学本质的教学,学生的科学观不同于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科学观教育须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  相似文献   

17.
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马克思是以研究客体的方式来研究主体的,或者说其现象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就是他的本质科学,二者乃是一门科学——历史科学。这种主客统一、本质科学和现象科学统一的思路是对黑格尔科学观的继承,但其间又有着微妙的差别:在马克思那里,存在论、现象学、历史科学是合一的。本文通过与黑格尔科学观的比较来考察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这将对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是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中之重.然而,时值批评理论日益翻新的当下,它似乎时过境迁.但是,当我们再度对这种批评本身用一种批评的眼光重新加以考量即在对批评的批评维度上,不由发现它所包蕴的对"社会"、"历史"以及其与文学之间彼此错综纠葛关系的内在思考与关注,及至今天仍然颇多有效的理论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打开了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文学批评视域与实践空间.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之外的中国社会历史批评"踪迹"(德里达语)为批评对象,即对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力图揭示"社会"、"历史"、"文学"以及"批评"之间的话语关系,由此返观当下批评理论语境,以期从中探寻文学批评目下的所向与要义.  相似文献   

19.
编辑学研究中提出了几种主要的编辑观,即主体、客观编辑观、作、读中介论编辑观,化缔构编辑观,信息智化编辑观。确立科学的编辑观是构建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正确编辑观的科学原则是:运用哲学的科学原则,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科学原则,批判与继承的科学原则,编辑与编辑学本质统一的科学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分析了鲁迅的翻译观所包含的五大方面"目的"观、"词句"观、"硬译"观、"重译、复译"观、"批评"观.通过分析鲁迅自己以及其他学者的论述,较系统地阐明了这些观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